时间进入2010年,国内大豆市场也在新的一年中有了新动向:1月中旬,关于补贴收购加工2009年度国产大豆的东北大豆压榨企业名单终于出炉,126家企业榜上有名。《中国联合商报》记者从国家粮食局网站获悉,该补贴名单企业来自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四省区,其中国产大豆主产区黑龙江企业的数目达到81家,占据了总补贴企业数目的大半壁江山。
千呼万唤始出来,补贴名单的尘埃落定,能否为农民与大豆企业带来新的利好?今后对豆企的监管上,政府还需从哪些方面入手?
有企欢喜有企忧
黑龙江企业“81家”这一数目,与政策出台前业内传言的“13家”有了数倍的增长。豆企补贴队伍的扩充,福焉?祸焉?
本报记者通过对比之前国家颁布的大豆收储政策得知,此次国家对于126家企业进行补贴,表面上是对大豆每斤提高了2分钱的收购价,实则是鼓励大豆压榨企业入市收购并给予加工补贴。经过多年来国际外资巨头的侵蚀,加上我国缺乏能够与之相抗衡的大型企业,国内大豆市场已被外企牢牢垄断,国产豆价高于进口豆价的现象迟迟不能改观。改变国产大豆企业分散、规模小、缺乏自主品牌的现状,打造自身的龙头企业已迫在眉睫。
“得知国家要为企业进行补贴,我们积极向省里申报争取。受国外企业的冲击,豆类加工企业的利润已经一薄再薄。而获得补贴后,企业每加工一吨大豆的利润将提高100元左右。”当本报记者连线到此次“中彩”的一家黑龙江大豆加工企业时,该企业相关负责人如此坦言。对行业中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进行补贴成为政府借此推进企业整合、完善行业发展产业链的新举措。
然而,在一些企业叫好的同时,业内人士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整合大豆加工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势在必行。而国家拿出资金对企业进行补贴,在延长了相对落后企业“生命”的同时,也相应地对大企业造成了损害!“增加补贴名额,对大企业有所不利。”业内专家郭清保向本报记者表示。
惠农、把关两不误
不论企业对补贴政策叫好不叫好,毋庸置疑的是,鼓励企业入市收购,为农民售出手中的大豆进一步拓宽了道路。
纵观近期大豆市场,其销售情况十分不容乐观:统计显示,截至2010年1月5日,黑龙江大豆的出售量仅为商品量的50%,而往年这个时候,比例早已达到60%~70%以上。由于2009年以来,部分农产品价格上涨明显,加重了农民预期粮食涨价心理,加上人工和抗旱成本的不断上涨,诸多因素力推农民紧握手中的“豆袋子”而不愿将大豆卖出。政府对相关企业进行补贴后,大豆价格的提升将使农民的经济利益和种豆积极性得以保障。
“要改变目前的状况,就必须增加更多的企业参与收购,加大布点。这也是为了保护豆农的利益。”郭清保表示。
然而,每一枚货币都有正反两面,补贴政策也不例外。在行业整合推进和豆农利益得以保障的同时,部分中小企业“浑水摸鱼”的现象也不断浮现。业内人士分析,国家补贴收购加工是针对国产大豆企业,但在东北各省还有大量的进口豆积压在油厂库存中,如何定性哪些是补贴豆将对政策监督提出严峻考验。另外,为进入补贴名单,有些小型豆类加工企业不顾自身实力,向国家虚报产能,加大了政策的实施难度。在这些方面,政府还需动用自身的各方力量,加大监督。唯有如此,补贴政策才能发挥其最大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