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没有挤掉中国大豆压榨产能的“水分”,反而在“救市”的呼声中,大豆压榨产能的泡沫越吹越大,产业整合迫在眉睫。
日前有媒体报道,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的研究报告,预计今年我国大豆年压榨能力将达一亿吨。
业内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这个数字并不准确,实际上应该是包括大豆、油菜籽、棉籽和葵花籽在内的国内油籽压榨能力将达1亿吨,仅大豆压榨能力还未到1亿吨,不过2009年国内大豆压榨能力迅速增加却是事实。
中华油脂网信息主编郭清保对记者说:“2005年,国内大豆压榨行业是个整合期,产能没有什么增长;2006年下半年到2007年又有所增长,2008年国家政策调控加强,全年产能扩张速度减慢;2009年则是掀起了国字号企业为主的一轮产能扩张。”
记者此前统计,假如2009年新增项目全部建成,增加的大豆压榨产能在1000万吨左右,加上此前国家发改委公布的2007年全国大豆压榨产能是7700万吨,大豆压榨产能已经逼近1亿吨,而国内仅需5800万吨左右的压榨产能。
早在2008年,国家发改委已经指出,国内大豆压榨产能严重过剩。
不过,国内急剧增加的大豆压榨产能也有不少水分。2009年11月,有关部门宣布在东北主产区进行新一轮的大豆临时收储,大豆年处理5 万吨以上的油脂企业可以申请获得每吨160元的补贴,为了搭上这趟“便车”,不少企业虚报压榨产能。黑龙江一位大豆行业的资深人士说:“有些好几年都没生产的企业也申报产能,有些产能小的夸大自己的产能。”根据黑龙江91家企业申报的产能数据,总产能在2000万吨左右,而上述人士透露实际只有900万吨左右。
尽管膨胀的大豆压榨产能“水分”不少,上述人士还是对记者表示:“如果增加的压榨能力都是用来加工国产大豆,大豆压榨能力增加到1亿吨并不可怕。”但近年来新增大豆压榨产能主要使用进口大豆,一家加工规模很大的黑龙江大豆压榨企业即将在山海关以南地区建设分厂,该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移师关内主要是北京、天津等消费市场大,建立分厂可以就近进入当地的商场超市,发展企业自有食用油品牌。不过他也向记者坦承,关内分厂不排除使用进口大豆压榨的毛油作为原料。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进口大豆4255万吨。
在大豆压榨产能严重过剩的背景下,国产大豆压榨企业急需整合,但黑龙江龙江福粮油公司总经理宋胜斌认为,当地企业要实现兼并整合很难,他说:“有一些小规模的油厂不赚钱,不过你要去收购它,马上就坐地起价。本来食用油就赚不了多少钱,再去收购,反而背上包袱。”
资深人士认为,金融危机本来会让一些实力较差的油厂倒掉,但在大豆救市措施出台后,这些企业也趁机活了过来,现在又到了一个十字路口。黑龙江油脂企业目前还没有实力特别突出的企业,整合比较难,不过一些企业潜力很大,未来几年如果能将品牌做好,实力增强,将会出现洗牌现象,几家大企业最终会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