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最后一天,国家统计局正式公布了全年粮食产量,总量达10616亿斤,比上年增加42亿斤,增长0.4%,是42年来首次连续6年增产。
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遭受严重旱灾和雨雪冰冻天气等不利影响下,粮食仍能保持增产,业内一致认为与国家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分不开。2009稻谷最低收购价比 2008年每百斤平均提高了13元,中央财政安排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共1230.8亿元,比上年增长19.4%,良种补贴实现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全覆盖,扩大大豆补贴范围,进一步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等。然而,粮农确有别样感受。
粮补惠农“雷声大雨点小”
“惠农措施只是延续了2008年的政策,无非做了一些调整,发到粮农手上基本没什么变化。”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所尹昌斌博士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种粮大户的亲身感受也印证了尹昌斌的观点。
1月5日,2009年全国粮食生产大户、台山市大江镇粮农伍建豪举例道,去年自己种了400多亩水稻,租金为280-350元/亩,加上肥料、农药、种子、人工、机械等成本平均需800-900元/亩。因为台风影响不大,平均亩产有800斤,而优质稻早造收购价为110-120元/100斤,晚造为 135-145元/100斤,计算下来,每亩田种两造水稻利润约500元。
“2008年与2009年差不多,也是我种水稻10年来效益最好的两年。2007年前,利润最高时也只有200元/亩。效益好坏主要取决于天气,不是政策。”伍建豪说,自从有了种粮补贴,地租就上涨,基本上抵消了粮补,这还不算农资涨价增加的成本。而2009年虽然国家大幅提高了最低收购价,但实际上粮价与2008年相比基本没变。
对此,种植规模在4000亩以上的广东种粮状元、汕头市潮阳区贵屿镇粮农马四弟表示认可。他说:“2008年遇上台风,亏了200多万元,几年赚的只够一年亏;2009年粮价并没有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每季收获后,本地总有100多亩稻田弃耕,我才得以一再扩大面积。”
“我是越来越没信心了,不是嫌种地不好,而是风险大,太难做了。”种田靠天吃饭,伍建豪很是无奈。
粮农盼商品粮进入市场流通
2009年底,国家发出进一步鼓励粮食生产,继续提高重要粮食最低收购价的信号。“在利好政策的刺激下,2010年的粮价依然看涨,尤其是优质稻。 ”2009全国粮食生产大户标兵、珠海市农丰进出口公司总经理陈长贵分析,一方面去年受自然灾害影响,我国优质稻产量减少,缺口大,泰国香米价格节节攀升就是市场的反应;另一方面,目前大米加工行业呈“小、散、低”的现象,缺乏引领行业的大品牌,但随着2009年许多企业进驻粮食产业,2010年的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而要打响品牌,拥有粮源是关键,优质稻的需求将大大增加。
同时,早在2009年10月1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在分析农业生产形势时,就决定2010年小麦各品种最低收购价每斤平均提高0.03元,同时提出要适当提高稻谷特别是优质稻最低收购价格,可见再次提价只是时间问题。
“粮价哪怕能涨2-3元/100斤,对种粮大户影响都很大。”伍建豪说,400亩两造水稻、亩产800斤就能增收6400元-9600元。南方农村报记者调查发现,粮食销售过程中,私人加工老板的收购价总是高于国储粮库,但由于粮食销售受到行政干预,粮农往往只能卖给粮库,或少量囤下一些等淡季再卖。允许部分商品粮进入市场流通,成为众多粮农的企盼。
针对当前的粮食政策,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教授、粮食问题专家邓大才表示,我国需要用大粮食观(将食品、薯类、肉类等一起考虑进去)正确评估粮食形势,目前政府部门制定政策的底线是从“悲观”出发,很多粮食政策是否真正促进了粮食增产,是需要评估的。“我认为,提高补贴、粮食最低收购价等惠农政策对粮农的影响不大,对通货膨胀预期反倒有推动作用,以至于中国本来没有粮食问题,反而可能搞出了粮食问题。”邓大才说,政府要重视粮食安全,但没有必要大张旗鼓地宣传,应该采取低调的方式。
粮食政策不能只瞄准产量
2010年,国家将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但今年粮食要实现增产却困难重重。
邓大才分析,最近在河南调查发现,农户种一亩葡萄每年有4000-5000元的利润,而粮食最高仅1000元/亩,也就是说,粮食产量再高,效益也无法与经济作物相比;同时,粮食生产效益更无法与外出打工相比,在广东珠三角一人打工至少每月有1000元。农村仍会出现大力调整种植结构、农户外出打工的现象,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粮食持续增产。
从近年来粮食产量走势来看,在2004年粮食产量同比增长9%之后,一直到2008年虽然连年丰收,但增长率均大大低于2004年,2005年、2006 年基本在3%以内,2007年仅增长0.7%,2009年在增加3400万亩的基础上增加仅0.4%。在耕地数量逐渐减少的情况下,实现增产必须依靠单产增加。
“政府应该从控制粮食转向控制生产,政策保护的不应该仅仅是粮食产量,而是保护生产能力,比如改造6亿多亩的中低产田、维修水利设施。”邓大才说。尹昌斌也认为,提高生产能力才是长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之策。
“水利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沟渠总是垮塌堵塞,严重影响粮食生产。”马四弟说,出现这种情况,自己只能雇钩机打通。目前,粮农对水利设施落后的反映最为集中。据《2009广东统计年鉴》,广东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在1995年是2232.41万亩,随后逐年下降,直到2008年降为1916.32万亩,比 2007年下降2.6%,比1995年下降了14.2%;2003年广东省平均粮食亩产371公斤,到2008年只有332公斤。
其实,这些问题已引起国家重视,2009年11月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提到,实现该规划的第一条技术路线就是“改善灌溉面积,改造中低产田。”
只是在新的一年,规划如何落实,尚没有具体政策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