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3082亿吨,连续6年增产。粮食连续丰收的同时,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储粮”)全年收购各类政策性粮食和油料数量达到8937万吨,也创下历史新高。
业内人士表示,国家大量收购粮食主要目的是提高农民收入,但这在某种程度上却增加了食用油加工企业的成本。
为此,正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林印孙呼吁,应鼓励非国有粮食加工企业参与粮食储备。
提高农民直接受益度
国家粮食局局长聂振邦日前表示,2009年全国粮食经营企业通过执行收购托市等政策,为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然而,林印孙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储粮粮库执行国家粮食轮换制度,只在有轮换入库计划时,才开展收购,一般不直接收购农户所交粮食,而是批量收购粮食经纪人及其他收购主体贩运的粮食,虽然价格相差不多,但受益者是个体粮贩,农民没有直接受益,体现不到国家粮油政策的优惠。
“轮换出库大多是不定期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抛售,大批量粮食集中出库对粮食市场冲击较大,这容易引起市场粮食价格波动,而较大的波动会误导来年的粮食生产,不利于广大农民正确安排种植计划,造成农民丰收不增收。”林印孙说,“目前中储粮粮库存粮对稳定粮食市场价格,保障居民有效供给,仅起到局部的调节和补充作用,有时还适得其反。”
非国企竞争力缺失
据了解,由于大豆拍卖屡屡遇冷,2009年11月公布的新一轮大豆和玉米临时收储总结了上一年的经验,除中储粮外,为数不少的国内食用油加工企业和饲料企业都获得了粮食收储资格,并获得一定额度的补贴,政策性粮食收储不再是中储粮的“独家专利”。
“这是一个突破。”林印孙认为。但他指出,非国有粮食企业的竞争力缺失也是问题。国储系统现行的经营管理致使非国有粮食企业在市场中很难有竞争力。
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林印孙建议国家鼓励非国有粮食加工企业参与收储,并称“鼓励、引导、选择越来越多的非国有粮食企业承接中央储备粮业务应当成为中央粮食储备管理体制进一步变革的基本方向”,他还建议实行国家粮食储备代理制、提倡全社会多层次的粮食储备,真正落实藏粮于民,从根本上增强国家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