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农牧食品网 >> 综合资讯 > 详细信息
舞动的红豆草
相关专题: 养植技术  发布时间:2010-04-05
资讯导读:有一种牧草叫红豆草,它耐寒、耐旱、耐瘠,被称为牧草皇后,在陇原贫瘠干旱的土地上,

有一种牧草叫红豆草,它耐寒、耐旱、耐瘠,被称为“牧草皇后”,在陇原贫瘠干旱的土地上,生长不息。

有一个与这一牧草有关的人,恰似一株顽强的红豆草,用自己那“一抹绿色”,彰显着生命的力量。

王素香,一位几乎亲历和见证了20世纪中国历史的耄耋老人,一个心系祖国前途命运和陇原发展的女中豪杰,一名为甘肃畜牧业发展呕心沥血、乐于奉献的科技专家……

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十大新闻人物……虽然早已有了很多荣誉,但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100周年到来之际,王素香还是被授予“甘肃省三八红旗手标兵”称号。春日的一个午后,记者走进王素香的家,和她再次打开了一段段尘封已久的历史……

“干革命不一定非要去延安”

与想象中的耄耋老人不同,86岁的王素香不仅精神矍铄,而且思维敏捷,谈吐清晰。“我刚骑车回来。”她笑着说。看着记者不解的神情,她紧接着道:“骑自行车既方便,又锻炼身体,多好啊。我的目标是健康地活过156岁。”

一头银发,一件大红色的运动衫和一脸笑容——悠悠岁月,并没有让这个历尽坎坷、饱经风霜的老人屈服。“现在说起来,我的经历更像是一个故事。”王素香缓缓抬起头,客厅墙上一张张老照片仿佛勾起了她的回忆。

1924年,王素香出生于上海崇明岛的一个书香世家。也许是受了家庭开明气氛的熏染,从小,王素香就觉得男女应该平等,“男人能做的事情,女人也能做,而且可以做得更好”。很小时,她就立下志向,像舅舅那样,做一名响当当的博士。

1931年,日本侵略东北,发动了震惊世界的“9·18”事变,王素香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国难当头,那时我就在想,一定要发愤图强!”说这话时,王素香一字一顿,字字铿锵。

由于战乱,1938年10月,王素香随父母从上海迁往重庆。在巴蜀中学,学校里要求进步的同学常常往周公馆跑。“当时我也算一个。初中毕业那年,我到周公馆找到叶剑英参谋长,要求去延安参加革命。叶帅看我才16岁,就说,‘干革命不一定非要去延安。你是下一代,要好好学习,将来建设共产主义。’”

这句话,王素香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也就是这句话,改变了她的命运。

之后,王素香听了叶帅的话,继续读高中,并考上了当时的西北农专,即后来的西北畜牧兽医学院。

毕业后,她被分配到省畜牧厅草原队工作,与草打起了交道。这一打,就是一辈子。

  申家山的记忆

“文革”开始后,敢于直言的王素香遭到了迫害。那是一段黑暗的日子——批斗、劳动、两度被送进精神病院,王素香真切地体验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

人的生命,有时脆弱得就像一株小草,有时又坚强得如一株小草。面对挫折和灾难,王素香没有倒下。甚至平反回家后,她还跟丈夫开玩笑说:“很多人是人财两空,你却是人财双收。”

王素香又回到了她钟爱的工作岗位,继续开展草原调查工作。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她再也坐不住了。

“当时会议提出来要把农业搞上去,要按客观规律办事,我觉得有机会好好干一些事了。”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50年代,王素香就参加了黄河中游水土保持考察队。“当时不少地方人没粮食吃,牲口没草吃,做饭没柴烧。好多农妇就铲草皮,烧草根,严重破坏了植被,造成水土流失。”耳闻目睹这些情景,让王素香心里十分着急。只可惜遭遇文革,想做的事情没能做成。

申家山当时是通渭县陇阳公社的一个生产队,28户154人,个个穷得叮当响。因长期铲草开荒,单一抓粮,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处于恶性循环之中。到申家山调查后,王素香就再也离不开那里了。她主动请缨到申家山办点,立志为农民治穷致富闯出一条新路。

那一年,王素香已55岁。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我们向大地要粮食,就先得给大地‘粮食’吃,给它草、树、水、肥料。”正是怀着这样朴素且辩证的想法,王素香一头扎进了申家山,决心从种草开始改造穷山区。

有人说,在沙漠中行进,只要有一根草出现,前面就不怕找不到绿洲——在王素香的人生历程中,也许,“信念”就是她生命中的那一根草。

她主动拿出平反后补发的8000多元工资,为农民买草籽,购置拖拉机。为打消农民的顾虑,她反复做工作,并与农民商定,退耕还草每亩包产值16元,效益达不到的由草原工作队负责赔偿。为帮助农民解决草籽问题,她费尽心思,尝试用“借鸡还蛋”的方式,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王素香还挑选了两名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青年进行培训,通过他们再向农民传授种草技术。不久,申家山人都掌握了种草养畜的科学知识。

在种草过程中,王素香一直在思索,有没有比苜蓿更耐寒、耐旱而且产量高的草种?她反复琢磨,仔细对比,终于找到了红豆草,并大胆在申家山700多亩荒地里试种获得成功。通渭县一度成为全国的红豆草种植中心,红豆草被逐步推广到河北、山西、内蒙古等20多个省区种植。直到现在,红豆草仍是通渭县的当家草种。

从1979年开始种草,第二年申家山就明显受益。1981年,仅草籽一项,每户就收入163元,有的户达到了300元,并且还解决了燃料问题,基本消除了铲草皮、挖草根做燃料的现象。牧草发展起来了,畜牧业,农林业也随之兴旺起来。种草的第三年,全队大牲畜和羊的数量都增长了近一倍。申家山家家户户也都有了自己的“小银行”——红豆草基地。

申家山人终于脱贫了,王素香“种草起步,以草养畜,促农促林”的十二字经显示出巨大的威力。在那样一个年代,她创造了治穷致富的现代神话。

1983年9月,《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走申家山路》的社论,申家山的经验传遍全国。当年,王素香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和中国十大新闻人物。“那时候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根本就忘了什么是苦。心里只有一个信念,就是要让农民过上好日子,保护好生态环境。”回忆往事,王素香显得很淡然。

时至今日,王素香依然牵挂着申家山。几乎每年,她都要到那里去看看。每每盛夏,舞动着的红豆草开花,红透了山野,就像给大地铺上了红地毯,令她不禁动容。

  草亦有香

回味自己的人生经历,王素香并没有觉得“苦”,反而充满了“甜”。“人活着,就要有信念,有热情。有了这两样,就能做成事情。”她说。

正因如此,王素香老人的晚年生活亦多姿多彩,充满生机。

她拿出一大部分工资,为失辍学儿童、地震灾区、兰州南北两山绿化捐款;她热心帮忙,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伸出热情的双手;她欣然应邀为青年学子讲述自己的经历,勉励他们到基层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她带上装有老伴骨灰的小瓶,重访周公馆,追忆似水流年……

草亦有香。眼前这位老人,让人想起一种人生态度,那就是——清淡、坚韧与执著。

来源:中国农业网   编辑:admin  
本文标签: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网络和相关会员发布,本站已经过审核,如有发现第三者他人利用各种借口理由和不择手段恶意发布、涉及到您或您单位的肖像及知识产权等其他不便公开的隐私和商业信息时,敬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处理。但为此造成的经济或各种纠纷损失本站不负任何责任,特此声明! 本站联系处理方式:图文发送至QQ邮箱: 523138820@qq.com或微信: 523138820,联系手机: 1531320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