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连续第七年在同一时间“做客”国务院新闻办。时间相似,对象相同,但对“三农”的理解已悄然变化。
“今年各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将高于整个财政支出增长的幅度。”陈锡文在发布会上表示,2010年一号文件提出,‘三农’投入无论是资金或比例上都要增加,明确农村金融要全方位覆盖,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有专家认为,“三农”正在从麻烦向“投资宝地”蜕变。
据悉,2009年中央财政对“三农”的支出增长幅度巨大,达到了7161亿元,增加1200亿元。而今年增加幅度则要等两会之后方能公布。但尽管如此,但陈锡文透露说,基本的趋势和原则就是肯定还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会高于整个财政支出增长的幅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大家可能注意到,胡锦涛总书记讲了一句话,就是今年财政增收形势再严峻,各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还是要努力有所增加。另外,总理也讲过,给‘三农’投多少钱也值得。”
“‘三农’投入总量要求这几年一直在提,这次明确提出了提高比例的要求。”参加发布会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唐仁健解释,“同时明确提出三个优先,包括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土地出让收益都要优先支持农业和农村。”
据有关专家预测,2009年中央政府公共投资预计达到9243亿元,比2008年预算增加5038亿元,增幅达119%,如果按照陈锡文“高于2009年的财政支出幅度”的说法,2010年财政对“三农”的投入或将超过1万亿元。而在2004年第一份中央一号文件出炉之时,中央财政对“三农”的投入仅为2626亿元。
今年将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继续加大国家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及补贴力度,并适时出台刺激农村消费需求的新办法新措施。同时明确指出,将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不断增加“三农”投入.并将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确保3年内消除基础金融服务空白乡镇。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国家用于农业投入的渠道主要包括财政支农资金、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土地出让收益三个方面。围绕这三个资金渠道,今年一号文件提出的“三个优先”相对于以往的表述,更加明确了支农资金的投入方向和重点。
宋洪远认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亟待通过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破解城乡差距扩大等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这就需要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资源要素向农村转移,推动国民经济转变发展方式。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尽管农业产出在GDP中的比例日益下降,但其作用却越来越重要,尤其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其重要性更加凸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张云华则表示,农业作为蓄水池,可以吸纳失业农民工返乡就业,此外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村又可以成为潜力巨大的内需市场。加大“三农”投入对于扩大国内消费,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