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农牧食品网 >> 综合资讯 > 详细信息
2011年:粮食连续第七年增产
相关专题: 行业报告  发布时间:2010-12-20
资讯导读:资料图表: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从5个方面解决三农新问题。新华社发 新华网北京12月16日电(记者潘林青、董峻) 今年是我国农业农村经

资料图表: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从5个方面解决“三农”新问题。新华社发
     新华网北京12月16日电(记者潘林青、董峻) 今年是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不平凡的一年。我国成功克服了自然灾害多发重发、农产品市场复杂多变等多重挑战,粮食实现了连续第七年增产,农民收入增长较快,农村民生与农村经济取得了新的进步。农业农村的好形势,为我国国民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粮食产量“七连增”来之不易
     回顾今年,西南5省区年初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农作物受灾面积超过1亿亩;在春季农业生产的关键时期,粮食主产区又受到了大范围、长时间低温寡照的影响;进入夏天,多数省份遭受洪涝灾害,上百条河流发生特大洪水……
     面对自然灾害多发重发的不利局面,全国上下积极应对,千方百计保农业生产,我国粮食生产交出了一份靓丽的“成绩单”。今年我国粮食总产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0928亿斤,实现半个世纪以来首次连续七年增产。
     “成绩真是来之不易,是在严峻的自然灾害、异常波动的农产品市场、极其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取得的。”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说,大灾之年粮食再获丰收、农业稳定发展,主要得益于中央高度重视,政策支持有力,科技支撑不断强化,防灾减灾有力有效。
     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出台了七个关于“三农”的“一号文件”,尽管每年的文件主题各有不同,但一以贯之的是明确提出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不断加大扶持力度,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农业科技进步成为粮食丰收的重要支撑力量。全国50万名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巡回技术指导和科技服务。病虫害防治技术、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技术、防灾减灾保护性耕作技术和避灾技术、农业机械化技术等一大批新技术,对提高粮食单产和总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前三季度农民收入增长9.7%
     在实现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同时,今年我国农民收入也实现了持续较快增长。各地通过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积极引导扶持农民就业创业、加大对农民的转移支付力度、大力推进农村体制改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等方式,促进了农民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据农业部统计,前三季度我国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869元,同比增长13.1%,增速提高了4.6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我国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9.7%,增速提高了0.5个百分点。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农民工就业规模和工资水平不断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稳定增加。据统计,上半年全国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总数达到15723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626万人。目前,全国已有30个省份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月最低工资标准最高档增长幅度平均为24%。
     此外,我国通过加大农业补贴力度、“家电下乡”等实施力度、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政策措施,使农民的转移性收入不断增加,前三季度农民转移性收入同比增长17.2%,达到362元。
     据农业部预计,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将超过前四年平均水平,连续第七年保持较高增速,并呈现“双增加双提高”的特点,即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增加,价格水平提高;农民外出务工就业人数增加,工资水平提高。
     农村民生和农村经济有了新发展
     今年,我国农村教育、医疗、卫生、住房、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又有了新的发展。
     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范围进一步扩大。据统计,截至2010年9月底,全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参保人员已有6719万人,其中领取养老金人数1827.8万人,发放基础养老金118亿元。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保人数继续增加。卫生部统计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保人数达到8.33亿人。与此同时,部分地区逐步探索实施包括基本药物制度、丰富基层卫生机构设施、强化卫生人才等措施,进一步改善农村就医环境。
     农田水利设施整体水平进一步增强。从2009年至今,中央财政累计投入100亿元,在全国高标准实施了850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有效提高了项目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水平、抗御水旱灾害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农业龙头企业引领了我国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据农业部统计,截至2010年9月底,全国各类龙头企业9.1万家,实现销售收入3.91万亿元,同比增长7.1%。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2010年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将达到25万个左右,带动农户1.07亿户,农户年户均增收2100多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6%、3.8%和9.1%。

编辑:admin_2  
本文关键字: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网络和相关会员发布,本站已经过审核,如有发现第三者他人利用各种借口理由和不择手段恶意发布、涉及到您或您单位的肖像及知识产权等其他不便公开的隐私和商业信息时,敬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处理。但为此造成的经济或各种纠纷损失本站不负任何责任,特此声明! 本站联系处理方式:图文发送至QQ邮箱: 523138820@qq.com或微信: 523138820,联系手机: 1531320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