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涨了,猪肉价!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按照《三字经》的排行,猪位于六畜之末。但现在猪的地位可提高了。根据商务部公布的数据,7月份猪肉价格环比上涨11.7%,涨幅位居食用农产品价格领涨榜前列。据中国生猪预警网提供的最新数据,8月23日全国出栏肉猪均价为19.26元/公斤,同比涨55.7%;猪肉均价30.5元/公斤,同比涨53.6%;仔猪价格43.9元/公斤,同比涨125.4%;母猪价格1920元/头,同比涨38.7%。另有数据显示,CPI上涨中,猪肉涨价“功不可没”。已有人将CPI(Consumer Price Index)戏称为“中国猪肉指数”(China Pig Index)。在控通胀成为政府主要工作的时下,猪这种以往只与“民生”相关的东西,也“蹿红”到“国计”的高度了。
猪不仅有庖厨之用,亦能救死扶伤。由于和其他动物相比,猪和人的排异反应最弱,因此人的许多器官可以从猪身上移植。难怪有好事者言:有朝一日,人的器官都换成了猪的器官,那将是人将不人,猪将不猪,人猪合一了。
总之,猪对人很重要,所以大家认为,猪肉涨价“问题很严重”。人们对食品涨价态度的差异就验证了这一点。谈到猪肉涨价时,大家全没了“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糖高宗、苹什么、不蛋定”的调侃兴致,而是正儿八经地称其为“价格风暴”。
猪是家畜,要选种要饲养要防病;猪还是商品,要屠宰要加工要交易。从猪舍到餐桌,哪个环节也离不开资金的参与。稳定生猪生产,平抑市场价格,自然就离不开金融支持。我们要做的是,像庖丁一样,把从“生猪”到“熟猪”的过程“大卸八块”,再像医生一样,看看要治好猪肉价格的“疯长病”,金融机构从那个环节下手会更给力。
有分析人士认为,生猪散养户数量大幅减少,导致生产形势不明朗,加上各类成本上升以及风险难以预测等多种因素,酿成了今年生猪市场的表现。
成本上升导致价格上升的同时,也产生了更大的资金需求,金融机构要相应增加资金供给,为保证生猪生产规模创造条件。养猪是要有投入的,圈舍、人力、饲料成本的增加,会加大生产者的资金需求。各级金融部门要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具体需求,明确支持重点。可对生猪生产实行适当的信贷倾斜政策,提高办贷效率,并通过利率优惠等措施,减小资金成本。要将支持标准化规模养殖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提高生猪生产的稳定性,避免散养户生产的盲目性;对农户养殖要通过完善小额贷款予以支持。生猪生产是包括良种繁育、养殖、屠宰、流通、储备乃至沼气利用等环节的一个产业链条,金融支持生猪生产要从产业链着眼,将支持措施渗透到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消除资金短缺的瓶颈。还要创新担保方式,根据养殖规模和生产周期合理确定贷款额度、期限,增强贷款的可获得性和适用性。
生猪生产面临着疫病风险和自然风险,金融支持要立足于分散或化解这些风险,减少影响生猪供给的不确定性。要充分利用开展政策性生猪养殖保险试点的时机,加强能繁母猪养殖政策性保险工作。要提高理赔效率,并加强监管,切实保证农民利益。此外,要研究开发新的保险品种,建立保险体系,有效增强生猪养殖特别是生猪规模养殖场抵御自然和疫病风险的能力。对因遭受自然灾害或不可抗力不能按时偿还贷款的养殖户和企业,金融机构可通过展期或追加贷款等方式,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各地政府可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建立生猪风险基金,增加对风险损失的补偿力度。此外,农发行要着重支持储备肉系统的建立,以使政府有足够的能力应对突发事件、平抑市场价格。
市场风险是生猪经营者面临的另一主要风险,这一风险的化解可以通过建立期货市场实现,进而有效避免经营的盲目性。1964年,芝加哥商业交易所推出了活猪期货合约,帮助无数农场主规避了市场价格暴涨暴跌的风险。期货市场的基本功能是套期保值和发现价格。从美国的情况看,生猪期货提供了未来现货的可参考价格,养殖者通过期货交易行情可以及时了解未来生猪市场价格走势,并以此为依据合理调整养殖规模和饲养周期,降低生产的盲目性,加工和销售企业可通过套期保值规避风险;生猪期货还有效推动了行业内的规模经营和行业间的纵向整合,使整个产业链实现了升级。这些成功经验对我国的生猪生产和交易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据悉,大连商品交易所正在积极筹备生猪期货的上市,希望这一天能够早日到来。
人常说隔行如隔山,但隔行不隔理。明尹宾商所著《白豪子兵》一书中即有“良将用兵,若良医疗病;病万变,药亦万变”之说。中医讲究整体观和辨证论治,金融支持生猪生产,稳定市场价格,可借鉴中医的方法,对症下药,兼顾表里,急病缓治,务求长效,力争使“金字药方”的综合效力发挥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