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酒店、餐馆下水道入口装一个设备,食物残渣被过滤,泔水中的油脂自动收集,处理后的污水排入下水道时,不见一丝油光。
这种设备名为“JYH餐饮含油污水处理装置”,发明人黄浩骄傲地说:所有餐馆装上他的设备,世界上就没有“地沟油”了。
黄浩被称为发明和生产餐饮油水分离器的“第一人”,技术连续两年被中国环保产业协会授予国家重点环保实用技术,被环保部推荐列入国家火炬计划立项项目。目前,企业生产质量标准被作为“国标”使用,全市近千家餐馆使用他的发明。
餐馆都面临废油超标直排难题
2004年,50岁的黄浩,告别工程装饰行业,带着两千万元身家第二次创业。他打定主意,别人做过的,技术含量太低的,坚决不做。
当时最热门的数环保产业,但空气净化、工业污水和废旧电池处理等行业,均有人涉足。黄浩父母所住的小区楼下有家餐馆,夹杂着餐厨垃圾的污水经常漫溢,一到热天臭不可闻。他发现,武汉不少餐饮企业存在这个问题。
当时,有关“地沟油”回流餐桌的报道常见诸报端。如果把餐饮污水中的废油收集起来,不就没有“地沟油”了吗?
当年,他成立了武汉嘉源华环保科技公司。但收集、处理污水中的废油,是个大难题,人工收集很麻烦,还会造成二次污染。他打算进口设备,卖给武汉的餐饮企业,然后用收集的餐饮垃圾生产饲料、肥料或生物燃料。
洋设备“消化”不了中餐馆油污
2004年,他进口了一台设备,装到朋友的餐馆,谁知处理过的污水居然不达标。环保部门专家分析认为,这可能是中西餐饮习惯和烹饪方法不同造成的:中餐比西餐用油量要多得多,废水中的含油量太高了。
黄浩有点兴奋:进口设备都解决不了的问题,不正是市场的空白吗?他马上联系多家高校攻关。几个月之后,设备研制出来了,但每套造价高达10多万元,是进口的两倍多,加上日常维护成本高,没有市场价值。
不少知情的朋友好意劝他,这种设备研发难度大,全世界都没有,还不知道将来能不能卖出去,何苦花这多冤枉钱?但他不听。
跟高校专家教授沟通多了,黄浩学到了不少专业知识。高校攻关不成,他萌生了自己组织团队搞研发的想法:手头有2000万,一年花200万,可以搞10年!就这样,9位高校的博士、硕士和两位高级工程师,陆续被他招至麾下,他自己则甘当“小工”。
黄浩清楚地记得,2007年冬天,武汉杂技厅小蓝鲸酒楼安装他的试验设备时,安装工怎么也装不上去。最后,是他自己跳进污水池里,忙了几个小时才罢休。装完之后,双脚已经冻得没了知觉。
首台餐饮油水分离器诞生
经过4年多攻关,造价适中的“JYH餐饮含油污水处理装置”终于试验成功了!记者昨在小蓝鲸厨房下水道口看到:餐厨垃圾倒进该装置入口后,较干的垃圾被过滤,含油污水进入装置后,大部分油脂被收集,处理过的污水流入下水道。
环保部门数千份监测报告表明,安装了该设备的餐馆,排出的污水全部达到排放标准。市环保局科技处负责人昨称,黄浩的发明,在技术水平上国内领先,能很好解决“地沟油”问题:餐馆的废油都被收集了,就没有“地沟油”了。
2009年,该技术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发明专利证书,当年在首届武汉发明创新大赛中获金奖,此后两年被中国环保产业协会授予国家重点环保实用技术。2008年获中国环保产品认证证书,同年,嘉源华餐厨垃圾一体化综合处理利用项目,被环保部推荐列入国家火炬计划立项项目。
市环保产业协会副秘书长李汉武证实,嘉源华油水分离器填补了我国该项产品的空白,生产质量控制标准,已被中环协(北京)环保产品认证中心作为国家标准在使用。
8年里,黄浩花光了2000万积蓄,还卖了4套房子。说起这事,他乐呵呵地说,以此换取他的发明和管理团队,值了!
废油做成生物燃料可当柴油用
为了销售新发明,黄浩价值5.7万元的设备只卖2.4万,江岸和武昌区的客户,还可获环保部门5000元现金奖励,条件是把收集的废油,免费交给他做成生物燃料,用于殡葬业、锅炉和餐馆,燃烧值和价格与柴油接近,这是目前利用餐饮废油最好的方法。
打开嘉源华公司管理平台软件,全市近千家餐饮企业含油污水的收集数量和设备运行状况一目了然。平台还配有政府和客户入口,政府部门可免费使用。目前,江岸区环保局已使用该系统,监控该区200多家餐饮企业餐饮含油污水的处理状况。
据不完全统计,全市餐饮企业和单位食堂近4万家,每天餐饮废油近400吨,但嘉源华公司现在每天只收集了4吨。
【人物简介】
1954年生,下乡知青,曾任国企老总,后下海创业。个人和企业曾获武汉首届发明创新大赛金奖、“两型社会”建设示范企业、武汉十大循环经济标志企业、湖北省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突出贡献人物”、湖北经济建设明星企业等荣誉称号。
近日,全国多家投资大佬频频造访嘉源华,拟将餐饮废油收集利用的“武汉模式”在全国复制。初步设想是,投资两亿元成立中国餐饮废油再生资源集团公司,最终“吃下”全国的餐饮废油,彻底终结中国“地沟油”的历史。
新闻点评
“地沟油”长期困扰中国社会,流向餐桌屡成新闻热点。进口洋设备“水土不服”,自主研发一举成功,企业标准成为国标。年近五旬找准市场空白二次创业,把别人不敢做的事做到了极致。这种敢为人先的气魄,值得景仰。成就个人、造福社会,期盼武汉涌现更多的黄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