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首届中华农耕文化研讨会在京举行。农业部党组成员张玉香在讲话时指出,农耕文明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在发展农业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需要从农业历史遗产中吸取营养,需要继承发扬经历了几千年自然与社会考验的富贵精神财富,只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创造出更加辉煌的农业文明。
张玉香强调,弘扬传统农耕文化,首先传统农耕文化要为培育新型农民服务,在“育农”上发挥作用。建设现代农业必须大力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发挥好我国传统乡村文化的道德精华、传统农业科技的优良遗产以及传统农商的职业操守在新型农民培养过程中潜移默化的作用,塑造农民高尚道德情操,构建安定和谐的新农村;同时要注重我国优良农业传统,如施用有机肥、种植绿肥的用地养地理念、“种必杂五种”的农业生物多样性理念、传统农商“诚信为本、童叟无欺”及“扶困济贫、乐善好施”道德操守在“育农”上发挥的重要作用。其次传统农耕文化要为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服务,在“乐农”上发挥作用。当前广大农民的求知、求乐、求新、求美的精神需求日益增强,倡导农村健康文明生活方式,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既要大力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增加适应“三农”需要的文化书籍出版发行,同时也要注重弘扬我国农村的传统文化和丰富多彩的娱乐方式,通过开发农村传统文化产品,农民自编自演,自娱自乐,激励农民的自强精神,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的审美情趣和道德境界,在促进农村社会稳定,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第三传统农耕文化要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服务,在“富农”上发挥作用。各地发展一村一品,“一品”不能只局限在农产品,也不能局限在加工品,还应包括农民艺术产品、农业旅游产品以及农村传统技艺产品等,有条件的乡村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精品或拳头产品,努力把传统文化资源转变成农村文化产业的生产力;要发展农村文化产业,通过文化创意,把农耕活动、文化艺术、农业技术、农产品开发以及市场需求有机连接起来,形成良性互动的产业价值体系,从而拓展农业功能,延伸农业产业链,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开辟广阔的空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第四传统农业文化要为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服务,在“强农”上发挥作用。我国传统农业能够实现几千年的持续发展,是我们的祖先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摆正了天、地、人三者的关系。在现代农业建设中要大力倡导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循环农业的生产方式,努力推动现代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张玉香最后强调,要使传统农耕文化服务现代农业,关键要重视和加强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在进行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时,一定要遵循“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取其民主性的精华,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标准,选择真正代表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农业遗产,进行开发和传承保护,同时要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确保农业文化遗产的“文化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