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类水产品可能1个月暴涨50元/公斤至160元/公斤,也可能一下子跌至20元/公斤。在虾价暴涨暴跌的背后,是养虾行业的易赚易赔。业内人士认为,养殖行业要改变现状,必须集中起来建设、管理养殖基地,改变当前小农养殖局面。
部分鲜虾须外地补给
市区蟳埔海鲜超市的供应商苏先生告诉记者,本地较为常见的虾主要有明虾、九节虾、基围虾。虽然这几类虾都可以在本地养殖,但并不是一年四季都适合养殖。
“不同类型的虾,适应在不同温度的海水里生长养殖。因此,当本地气温与虾的生长温度不符时,市面上的虾类水产品只能从外地空运。”苏先生说,比如明虾好暖、九节虾好寒。入冬天气转冷时,市场所售的九节虾多数产于本地,而本地明虾则成活率低,市场供应量开始逐渐减少。为了补给市场需求,海鲜批发商会从广东、海南等气温较暖的地区空运明虾过来。一到夏天,本地养殖的明虾纷纷上市,而难耐炎热气温的九节虾就必须从东北空运。
外地调比本地养便宜
据了解,以从东北空运到本地的九节虾为例,物流成本大约为12元/公斤,加上80%的成活率及分销成本,从异地购进九节虾约增加成本15元/公斤。然而,这并不影响批发商从外地采购鲜虾的热情。夏季东北地区的九节虾产量高,最便宜时九节虾价格可低至70元/公斤。相比之下,如果采用恒温设备的话,本地养殖的成本比异地购进还要高很多。
目前泉州虾类养殖基地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采用海边“圈地”养殖,由于地理因素,这种养殖方式不能建设大棚实行恒温;另一种则是采用“淡化技术”将虾放在淡水中养殖,但成本高。
晋江一养殖户柯先生告诉记者,几年前,自己曾试图将明虾囤积到春节前夕销售,以图卖个好价钱,结果春节未到,虾池的虾却因天冷大面积冻死。
联合建专业合作社
“不少人认为养虾行业是靠天吃饭,易赚易赔,其实不然,虾类养殖的关键在于养殖方式和设备投入。”苏先生说,漳州一家养殖企业探索出虾、鱼、贝混合养殖的模式,建造了一个700亩生态循环的虾池。这种循环模式大致为:虾吃剩下的饲料可由花蛤消化,饲养的河豚可在水底清理虾粪及死虾。这样一来,占总成本70%的虾饲料费用大大减少,这个虾池在一年里盈利了300万元。
“广东在入冬后虾类产品还能正常供应。”一位经营虾类水产10年的批发商吴先生告诉记者,这主要是由于当地虾类养殖基地多采用高科技恒温设备控制基地水温,养殖深度高达5—6米,水下和水面均设有供氧设备。另外,养殖基地的水底还设有高密度过滤网,虾粪可以从下水道自动排走。据介绍,不少广东养殖户亩产虾量可达到600公斤。
吴先生说,一个基地少则几十万元,多则五六百万元。目前,我市不少养殖基地都是“小农”养殖,不少专业户将虾养殖作为副业,投入大量资金专攻的企业并不多见。业内人士呼吁养殖户联合起来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将零散的基地集中建设、管理,改变小农养殖易赚易赔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