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河石材工业的发展是吉林省工业化进程加快的一个缩影
去蛟河市天岗园区途中,道路两侧,摆放着各种石材产品;沿着街路走进去,石材加工厂的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
前程石材厂内,50岁的张道敏操作着机器,一块花岗岩石板很快加工出来,“每年就干7个多月,农忙时候请假,也不耽误种地”。厂长王金芳说,在这里,拥有石材加工技能的农民工很紧俏,基本都是“工人选老板”。
今年60岁的王金芳原靠种地、打工生活。2008年,他相中了石材加工行业,于是筹集了几十万元的资金,租用了设备,雇了工人,自己当起了老板。
蛟河的变化绝非个例。近年来,吉林省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实施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和创新驱动战略,使得全省经济呈现出质量、速度、效益不断攀升的良好态势。
数据显示,2011年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400亿元,比上年增长14%,与此同时,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5%。
工业化进程加快
农民开着轿车来打工
在前程石材厂,张道敏从事的是最后一道工序切机工,要求加工出的成品尺寸非常精细。“这道工序最重要,如果出了问题,这块石板就成了次品。”厂长王金芳说。
厂区门口,停着一辆红色轿车,它是张道敏的上班交通工具。“一年能赚几万块,保证家里生活和养车一点问题都没有。”张道敏特别强调,在这里农民工开车来打工的很多,并不稀奇。
与厂长王金芳相比,在农民工张道敏看来,他的变化还不足为道。自打王金芳当起小老板,他的女儿女婿就在厂子里帮忙,儿子在外面跑销售,老伴管后勤,形成了产业链,很快企业就有了效益。 从事石材加工每年能赚多少钱,张道敏笑着没有正面答复。
蛟河石材工业园的步伐,只是吉林省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吉林省形成多上大项目、快上大项目的发展氛围。特别是当年投资完成2000万元以上的大项目,在质与量上实现新的突破。以工业集中区(开发区、园区)建设为重点,推进产业集群。发挥比较优势,打造特色园区,园区建设成为县域经济的增长极和先导区。
农业产业化发展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蛟河黄松甸镇南顶子村五社,山路一侧盖起了成排的塑料大棚。每年,见棚里长势甚好的灵芝,村民张庆康就会盘算今年的收入。
“我们主要出售灵芝和孢子粉,现在市场行情不错。”张庆康说。目前,他共有大小不等的灵芝大棚24个,按照标准大棚计算,一个大棚年收入约两万元,一年忙碌下来可收入二三十万。
南顶子村五社的年轻人研究种灵芝,现在已经形成了灵芝产业基地。全社21户居民,19户种灵芝,这个项目成了村民致富的主要途径。正因如此,现在黄松甸镇已经成为东北地区最大、全国知名的食用菌生产基地。
黄松甸的农业产业化,只是吉林省农业发展的一个标本。在2011年,吉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遍布其他各县市区。有数据为证:2011年全省粮食产量突破600亿斤,总产量达到634.2亿斤!比上年增产65.7亿斤,占全国增产的13.3%,再次创出历史的新高。
城市建设大变样
“龙须沟”变城市风景带
2011年,是吉林省收获的一年。工业突飞猛进,农业再创新高,城市建设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舒兰的细鳞河边,75岁的刘大贵大娘正在散步。她从长春到舒兰才3天,就感受到这里发生的变化。
刘大娘原在舒兰住。在她的印象里,曾经这条河的岸边都是荒草,现在新建了护堤、桥栏,铺装了大理石地面,栽种了花草树木……在这里散步,心情非常好!
沿着这条河一直走下去,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排污管口,分布在河槽的两侧,现在管道已被截流,污水不再排进顺水河。
舒兰市园林管理处张玉生处长说,这条河从市中心穿城而过,宽约15米,长约2.6公里。从新中国成立开始,城区内的所有污水排进顺水河,被人们称为“龙须沟”。
如今,舒兰市经过大规模的地下管网改造,实现了“雨污分流”,雨水流进河中,污水送进污水处理厂。
近年来,国家的政策激励和资金的扶持,不但为舒兰市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为吉林省其他城市建设创造了机会。
2011年,除长春、吉林两个特大城市,其余7个区域中心城市实施投资3000万元以上城镇化项目192个,投资142亿元。重要节点城市建设成效明显,梅河口、公主岭、敦化等8个节点城市去年实施投资3000万元以上城镇化项目计划投资超过15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