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人造肉汉堡问世的消息引起人们的兴趣。尽管迄今为止还没有消费者食用过人造肉食品,但研究人员表示,5年之内,人造肉可能会出现在超市的货架上。
人造肉,是指通过人工方法制造出的、在营养和口感上类似于肉的一类产品。在上个世纪70年代,由于蛋白质供给不足,人们开始尝试利用大豆蛋白加工具有肉类口感的产品。我国民间将其称之为素肉、大豆蛋白肉。
不过,这种人造肉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肉。科学家正在研制一种真正的人造肉——它是美国与荷兰的科学家在实验室里用动物的干细胞,通过实验室组织培养技术培养出来的一种动物组织。显然,在成分上,这种“人造肉”不同于用大豆蛋白模仿的“人造肉类”。这种人造肉的培养方法是:先从牛、猪、家禽或鱼的肌肉组织中提取细胞,在一个薄膜上进行培育。细胞会生长、扩张,然后从薄膜上脱落;等到脱落后的平面细胞群堆积到一定厚度时,就形成了肉;还有一种方法是在一种三维颗粒中培育肌肉细胞,使细胞增殖形成类似肉的组织。人造肉没有血管,肌血球素和铁蛋白的含量也很少。美国科学家马西尼认为,可以根据人们的需要调节肉中所含的营养成分,例如大多数肉里含有过多的Omega6脂肪酸,食用过多会导致健康问题,而人造肉可以用没有危害的Omega3脂肪酸代替。
作为食品,人造肉首先应是安全的,其次要有营养和良好的口感,再次要能进行低成本工业化生产。据报道,荷兰科学家培养出的人造猪肉虽说能够成形,但还是有些软塌塌的,且经烹饪后基本没有猪肉味,倒是更接近乌贼。目前,人造肉的成本十分昂贵。据估计,每千克人造肉的造价约为1万美元。荷兰科学家日前推出的人造肉汉堡,虽说外观、口味和麦当劳的汉堡很接近,但目前单个人造肉汉堡超过200万元人民币的造价十分惊人。分析人士称,如此高的造价,实在难以惠及大众。
在人口激增,特别是粮食安全和环境保护需求不断上升的情况下,人类开拓食物供应渠道确实是现实需要。虽然人造肉目前离百姓餐桌还很遥远,但不排除未来在技术成熟条件下投入大批量生产的可能。果真如此,则可大量减少牛、羊以及禽类的养殖,还可以减少耕地面积的使用。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畜牧业用地约占世界耕地面积的70%。不过,要让人造肉走进寻常百姓家的餐桌,恐怕还要经过一段时间探索。
资讯排行
- 国际标准 行业首批丨热烈祝贺华垦乳业集团斩获全球标准食品安全认证,引领驼奶安全新高度!
- 我国饲料配方工业软件“中农科·龙腾”发布 有望打破国内饲料配方软件长期依赖国外产品局面
-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 春节猪肉市场需求旺盛 多方协作确保供应充足稳定
- 湖南自然原力发布“草本分子营养素”,开创中药营养应用新领域
- 新三板挂牌不足4个月 农大科技闯关北交所
- “阳光起点:十万农村婴幼儿入户养育指导行动计划”年度汇报会在京举行
-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深化农村三产融合 助推乡村全域振兴
- “三农”开好局 2025农业新质生产力大会即将召开
- 2025年,关注“三农”工作三大关切
- 这里的农业“会上天”“能下海”——广东加快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 智慧农业涌新潮
- 中国农业农村信息网_农业农村部召开全国海洋渔业安全生产视频会议强调 以极端负责态度抓紧抓实渔业安
- 中国农业农村信息网_韩俊在辽宁调研时强调 坚持当下改和长久治相结合 全力以赴稳定海洋渔业安全生产
- 中国农业农村信息网_韩俊会见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