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盘农产品市场真的快要热到“中暑”了。
尽管市场对连日来的高温干旱天气将导致美国谷物产量下滑做好了心理准备,但美国农业部(USDA)上周五给出的预测数据还是让这些农产品的价格有点“小激动”.USDA在8月10日发布的8月作物供需报告显示,收割面积及亩产下调导致美国2012~2013年度大豆产量预测下调至27亿蒲式耳下方,较上月巨幅减少3.58亿蒲式耳,预测收割面积为7460万英亩,较上月减少70万英亩。首次基于调查基础上的美国大豆亩产预测为36.1蒲式耳,较上月预测减少4.4蒲式耳,年比下降5.4蒲式耳。同时,美旧作大豆库存预期为1.45亿蒲式耳,低于上月预测的1.7亿蒲式耳及市场平均预测的1.57亿蒲式耳。产量及初始库存下调导致2012~2013年度美豆供应量较上月预测减少12%,创下9年低点。
产量太低 价格劲爆
相比大豆,玉米的数据更为惊人。今年美国玉米的亩产预期被下调至123.4蒲式耳,低于上月的146蒲式耳及市场平均预测的126.2蒲式耳。玉米产量下调至107.79亿蒲式耳,大幅低于平均预测的109.71亿蒲式耳和上月预测的129.7亿蒲式耳,去年同期的数字为123.58亿蒲式耳。旧作玉米的库存预期调至10.21亿蒲式耳,为8年来新低,而2012~2013年度玉米库存料为6.5亿蒲式耳,为17年来低位,且比7月时预估的11.83亿蒲式耳低了近50%.
在如此利多的数据面前,美CBOT大豆期货上周五连续第三日上涨,其最为活跃的11月大豆合约收于1643.6美分/蒲式耳,一周内再次收高0.9%,为该合约连续第二周上涨,也是八周来的第七次周度收高。CBOT玉米期货主力12月合约更是在上周五盘中达到849美分/蒲式耳的纪录最高。不过,由于上述预测数据极大地释放了农产品的利好预期,大量资金在价格高位选择了获利回吐,这也导致上周五夜间CBOT众作物品种在冲高后快速回落。如CBOT玉米12月合约最终收于809.2美分/蒲式耳,反倒下跌了1.75%.
基于产量和库存的惊人下调,USDA也将美国2012~2013年度大豆和豆类产品价格预测纷纷调高至创纪录水平。预测大豆年度平均价格为1500~1700美分/蒲式耳,上下限各上调200美分,预测豆粕价格为460~490美元/短吨,而上月的预测仅为365~395美元/短吨。预测豆油价格为53~57美分/磅,上下限各上调0.5美分。玉米的价格预期也被抬高,USDA数据显示,预计2012~2013年度美国玉米的农场平均价格将达到创纪录的750~890美分/蒲式耳,远高于上月预测的540~640美分/蒲式耳。
未到乐观的时候
不过,大豆和玉米价格的过高也会影响其消费。美国2012~2013年度的大豆出口量预期就被下调了2.6亿蒲式耳,达到11.1亿蒲式耳,价格上涨抑制了美国大豆需求及粕、油出口前景,美豆压榨量也有所下调。而玉米供应量大幅下降及价格飙升的预期导致美国2012~2013年度玉米需求量进一步下调,预测美国玉米总需求量减少15亿蒲式耳,达到112亿蒲式耳,创6年低点,其中仅用于乙醇生产的玉米需求量就下调4亿蒲式耳。
从国际上看,美国的玉米供应紧张及价格高企还导致全球2012~2013年度玉米贸易量大幅下调,中国、欧盟27国、印尼、日本、韩国、墨西哥、越南、以色列、哥伦比亚及叙利亚的玉米进口量均下调。且似乎除了美国以外,其他国家2012~2013年度的玉米产量预期变化都不大,USDA指出,中国、阿根廷、巴西及南非玉米产量的增加基本抵消了欧盟27国、乌克兰、印度、俄罗斯及加拿大等国产量的下调。
和2010年的农产品系统性“走牛”的情况不同,USDA的数据目前只是对玉米、大豆等作物价格有所支撑,其他的农产品价格前景并不十分看好。比如USDA本期的报告对小麦的支撑就弱于对大豆、玉米的支撑。尽管美国小麦年度的农场平均价格被上调至760~900美分/蒲式耳,高于上月预测的620~740美分/蒲式耳,但是冬小麦、硬质小麦及其他春小麦产量增加提振了美国小麦产量,美麦库存上调至6.98亿蒲式耳,高于上月的6.64亿蒲式耳及平均预测的6.81亿蒲式耳。
而曾经在前两年牛气冲天的棉花这回也得不到USDA的“优待”.美国2012~2013年度棉花产量和年终库存预测上调,基于首次田间调查,预测美棉产量为177亿包,较上月增加65.1万包,增幅近4%.由于中国进口需求下降,美棉出口预测量仍为1210万包,预测年终美棉的库存为550万包,库存消费比为35%.美棉的年度平均价格预测为61~79美分/磅,上下限各缩小1美分。谁能想到,就在去年的2月份,美棉的价格还高达200美分/磅以上。
有业内专家指出,USDA的8月预测数据是首次基于田间调查得出的结论,再次确认了持续炎热干旱天气对美国玉米、大豆产量构成严重危害。美豆及玉米亩产继续下调导致产量大幅下调及库存进一步趋紧,价格预期不断上调。基本面利多将继续提振美豆、玉米未来价格,但天气炒作即将结束及供应面逐渐明朗后,市场焦点将转向需求,关注高价是否会抑制需求。后市还应重点关注作物生长末期天气对最终面积和产量的影响及需求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