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海北藏族自治州不断推进以畜牧业集约化经营为主的生产经营方式转变,促进以科技创新为主的畜牧业品质提升,在全面实施生态补奖政策、做好生态文章的基础上寻求突破,现代生态畜牧业发展迈出了重要步伐,取得了新的飞跃。2011年,全州畜牧业增加值达到8.57亿元,牧民收入达到8882元。
2008年起,海北大地悄然发生着变革式的农牧业生产方式。广大基层干部和农牧民群众在不断的思考中寻找再实践,努力摒弃分散、粗放、低效的传统生产经营方式,大胆调整思路,深化创新实践,多种经营模式并存的农牧业集约化经营模式成功试点到全面推开。2011年,全州参与集约化经营的村增加到209个,覆盖面达到98%;参与农牧户为23358户,参与集约化经营的农牧户占全州总农牧户的45.5%;累计集约草场1194.09万亩,集约耕地15万亩,集约牲畜122.92万头只。
“把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这是海北州为高效发展现代生态畜牧业确立的用财理念。通过州县财政资金奖补、项目资金整合捆绑、财政资金信贷担保、支农资金倾斜等途径,该州不断加大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与新农村新牧区示范村、游牧民定居、农村危房改造、村容村貌整治等建设工程结合起来,着力改善农牧业生产设施和农牧民生活设施条件。特别是海北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区发展计划实施以来,农牧业投资每年超过5亿元,示范区、示范点及示范园建设全面展开,一大批草场围栏、暖棚建设、水电路建设及设施农业、农机具购置、农田水利改造等为主的农牧业基础投入大幅增加。
在全州农牧业发展中,最鲜明的亮点就是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得到较快培育和扶持,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近几年,各地采取村党支部牵头、能人带动等形式以及农牧民集资入股、生产资料整合重组等多种途径组建各类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为农牧业发展提供专业性、综合性服务,服务范围基本覆盖了农牧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农牧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与此同时,农牧业龙头企业、特色农牧业生产基地加快发展,农牧区经纪人队伍逐步壮大,一批具有海北特色的农畜产品的成功开发,构成了有助于农牧业经济广泛参与市场竞争的桥梁和纽带网络。截止目前,全州各类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总数已达400余家,各类农牧业企业总数达到30余家,有效促进了农牧业组织化水平和市场化程度的进一步提升。
在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区建设中,海北州始终把畜牧业效益的增加点确定在推广运用现代科技上,通过大力实施种子工程,着力提升畜种品质。通过进一步巩固提升畜种种质资源优势,以牲畜个体生产性能的突破带动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的全面突破,重点加大藏系羊本品种选育和野血牦牛种公牛引进力度,稳步推进种公羊集中管理,加快建设良种畜繁育基地,不断优化牲畜种群结构;抓好优良牲畜品种的引进、繁育、推广,畜牧业科技含量稳步增加,全州牲畜良种化程度达到60%。通过几年的努力,一个“州有示范园、县有良种畜繁育基地、乡有核心群、村有示范户”的良种畜繁育体系初步形成。
在建设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区的进程中,海北州高度重视园区建设,依托全州农牧业资源优势,精心组织,积极整合各类支农资金,狠抓示范园区建设。全州19个畜牧业示范点按照“现代、生态、示范”的要求,走出了生态和谐绿色发展、特色产业集聚发展、现代高效养畜发展、统筹加快新牧区发展、以高效机制保障发展之路,示范点已成为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的集中展示点、综合示范点、生产经营的辐射带动点、科技成果的承接转换点、服务体系建设的创新实践点。
集约化经营和草原生态补奖机制的实施,使牧区劳动力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许多牧民不再直接从事放牧,而是走出去尝试牛羊育贩、道路运输、产品加工、餐饮服务等,还有些牧民群众远赴新疆、甘肃、山东、深圳等地务工,不仅增加了收入,增长了见识,而且买了房子,劳务收入成为牧民群众致富的重要渠道之一。各地大力开展农牧民职业技能、实用技术和生产经营管理培训,推动了农牧民务工就业由农牧业向非农业、农牧区向城镇、季节性向长期稳定、盲目性向有组织、省内向省外、体力性向技能性的转变。
在发展中,全州各地坚持不懈地把生态保护理念和措施全面融入农牧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突出加大了草场生态保护力度。一方面,大力核减天然草场超载牲畜。按照“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原则,实行草原生态补奖机制,将天然超载牲畜逐步从草场核减下来转移为舍饲养殖。2011年,全州舍饲养殖规模较上年增加6.95万头只,牲畜总数实现了不减反增。大力扶持和发展人工种草产业,制定了《海北州发展草业的意见》,以项目支撑、财政支持等形式扩大草业。同时大力实施草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稳步推进划区轮牧、休牧补播、围栏封育以及灭治毒杂草、鼠虫害等工程,草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从根本上遏制了对草原生态的破坏,促进了草场生态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