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农牧食品网 >> 综合资讯 > 详细信息
赶起牛羊奔小康 畜牧产业大突破
相关专题: 畜牧致富  发布时间:2012-08-24
资讯导读: 现代畜牧业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牲畜品种优良化,畜群结构合理化,生产经营产业化,防疫体系网络化,产业经营市场化,现代畜牧业的本质就

现代畜牧业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牲畜品种优良化,畜群结构合理化,生产经营产业化,防疫体系网络化,产业经营市场化,现代畜牧业的本质就是把畜牧业生产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管理科学的基础上,使畜牧业生产得到高速发展,充分合理利用畜牧业生产的各种自然和经济资源,具有合理的生产结构,大幅度地增加畜产品产量,提高畜禽产品率,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建立一个高产、高效、优质、低耗的畜牧业生产系统和生态系统。

红原县是阿坝州唯一的纯牧业县和四川省重要草食畜牧业基地。近几年来,全县大力实施生态效益型畜牧业,把发展现代畜牧业作为建设新农村牧区的重点来抓。目前,畜牧业已由传统的游牧发展成为农村牧区经济中产业程度高、带动力强、有活力的支柱产业,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以及对农牧民现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大幅度提升,促进了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农牧区改貌。收的重要途径。有天然草地面积1164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地面积1121万亩。 2011年全县牲畜存栏41.7万混合头,出栏牲畜11.8混合头,肉产量10314吨,奶产量2.79万吨。牧农业预计总产值35422万元,其中畜牧业产值为30300万元。牧农民人均纯收入5498元。畜牧业已成为该县农村经济的主要产业和农民增收。

中共红原县委书记何飚在现代畜牧工作会上指出:“红原县推进草原现代畜牧业示范县建设具备基本条件,必要基础,拥有良好环境。下一步,红原县将认真按照座谈会的要求,扎实深入研究,抓紧时间制定完善草原现代畜牧业示范县建设总体规划,争取早日让项目建设早日落地红原,县委、县人民政府有信心、有决心实施好、建设好项目工程,为建设生态优良、生活宽裕、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新红原提供有力的保证。”

调整畜群结构

  提高生产效益

【现场】 2009年,牧民阿丹所在的安曲乡哈拉玛村率先在红原县实施现代畜牧业草畜平衡试点建设项目,积极探索高寒牧区在全定居条件下,“以人定畜和以草定畜相结合”的模式。按照乡上和村上的要求,阿丹全家7口人,人均饲养牦牛数量不能超过18头,他家总共只能饲养126头牦牛。对于这样的政策,阿丹心里充满了不解和抵触。无论乡、村干部怎样做工作,可他还是拒绝执行这个政策。当年冬天,由于草场面积小,牲畜数量多,阿丹家300多头长期处于半饥饿状态的牦牛在经历了一场并不算严重的雪灾后,居然死掉90多头。眼看着近三十万元的财产就这样化为乌有,心疼之余,阿丹痛下决心,当年便淘汰掉了100多头弱畜,只留下了120头品质最好的牦牛。牛少了,牧草长势开始变好,牛的膘情也跟着起来了,死亡率自然大大降低,出栏时一头牛要比以前多卖几百块钱,一折算下来,收入并不比以前少!经过两年的摸索,阿丹尝到了甜头,也看出了其中的门道。如今阿丹的牧场上只剩了120头肥壮的良种牦牛,不再需要那么多的劳动力,阿丹把牧场交给儿子儿媳管理,自己用卖牛的钱在乡里修了门面房,开了小卖部,挣来的钱不仅能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还小有节余。

【解读】该村针对牲畜超载严重、草场利用不连片、未从根本上摆脱游牧生产方式、科学养畜水平低等突出问题,在县委、县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按照提出的高寒牧区“在全定居条件下、以人定畜和以草定畜相结合,实现科学养畜、草畜平衡”的新型畜牧生产经营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共签订置换协议548份、置换草场39余万亩、减畜116921羊单位、建设标准化牲畜暖棚115个、防疫巷道圈7个、牧道60公里、种草1.8万亩、购割草机85台、建设划区轮牧实验户3户,建设观光畜牧业示范点1个,完成输电线路架设23公里。通过草畜平衡试点,该村实现了生产点全定居,摆脱了传统的生产方式,草畜矛盾得到缓解,生产设施得到较大改善,在全县乃至整整个川西北牧区作出了示范,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逐步显现。畜牧专业合作社为提高畜牧业生产组织化程度起到了引领示范。为应对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畜牧业生产和大市场对接,提高畜牧产业组织化程度和应对自然、市场风险能力,近两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支持和省州业务部门的指导帮助下,通过相关部门和部分乡村的共同努力,已在全县建立8个畜牧专业合作社(其中6个牦牛养殖合作社),依托农业综合开发新农村示范片建设项目所扶持瓦切唐日牦牛养殖合作社发展改良牛养殖产业和江茸茸日玛养羊合作社发展优质藏系绵羊养殖产业,瓦切唐日牦牛养殖合作社可实现社员每户年均增收2945元,江茸茸日玛养羊合作社可实现社员每户年均增收2960元,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和预期效益,为该县发展畜牧专合组织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推广畜牧技术

  完善管理体制

【现场】夺尔洛是红原县安曲乡的牧民,虽然他家的草场和牲畜都不是很多,但一年的收入却接近8万元,不但家里人衣食无忧,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房子,就连牲畜也住进了暖洋洋的“砖瓦房”。改变养殖方式是夺尔洛致富的主要原因,他说:“现在都讲科学养殖呢,以前的牛只有几个月的产奶期,现在的改良牛到12月份还可以挤奶。”在红原县,像夺尔洛这样的牧民还有很多,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巨大改变——“逐水草而居”这种草原牧民沿袭了几千年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已经完全被新兴的效益型畜牧业所替代。近年来,全县通过实施暖棚建设、人工种草、冻精改良等工程提高畜牧业养殖的科技含量,通过“科技助农增收”、“科技之春”、“科技入户”、“新型牧民培训”等养殖科学实用技术宣传和培训,不断提升了牧户的科学养殖水平,全力助推现代畜牧业发展。

【解读】改良体系的逐步健全为优化畜群结构提供了保障。该县建立了麦洼牦牛、藏系绵羊原种场,实现了麦洼牦牛本品种选育与改良有机结合。麦洼牦牛作为地方优良品种,正申报列入国家级畜禽品种保护名录。建立了3家麦洼牦牛本品种选育基地,按照四川省种公羊、牦牛种公牛良种补贴项目相关品种标准,仅2011年有213头种公牛被纳入该项目合格牦牛种公牛补贴名录;年设立牦牛冻精改良点40余处,实配均在3400头左右;存栏能配黄种公牛466头与本地牦母牛实施“三元杂交”。“十一五”期间,通过牦牛“三元杂交”和冻精改良获得优质改良牛后代19761头,通过加强饲养管理,可实现鲜奶比牦母牛增产4463吨,牧农民人均增收486元。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良种繁育与改良网络体系,对提高畜产品生产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红原县动物疫病防控与畜产品安全监管能力不断加强。完成了11个乡镇畜牧兽医站业务用房面积2653平方米及附属设施,配备了室内设备;现有乡镇畜牧兽医技术人员38人、村级防疫员68人、联户防疫员478人,初步构筑了县、乡、村、联户四级防疫网络;初步建成了县级动物疫病化验室,增强了全县牲畜疫病预防监测能力;口蹄疫、炭疽等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密度保持在100%,连续多年无重大动物疫情发生;畜产品产地、加工厂实行了检疫制度;采取集中整治与日常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强化了兽药等畜牧投入品的监督监管。

红原县畜牧科研与技术推广为推进现代畜牧业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坚持以培养农村新型人才为突破口,以“希望之光”人才培训为重点,依托中加农业可持续发展项目以及与西南民族大学、省草原科学研究院的合作,大力实施畜牧业科技推广普及和应用示范工程,促进“牧、科、教”结合,切实提高畜牧工作者和牧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培养一批发展现代畜牧业的生力军。截至目前,已培养各级各类畜牧致富带头人37名。通过强化技术推广力度,在全县大力推广牦牛冻精改良、三元杂交、牛羊快速育肥、暖棚养殖、牧草种植及割草机组装使用维护等多项实用技术,全面提高科学养畜能力。

红原县畜牧重点项目为提升产业化基地实力奠定基础。该县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先后实施了“国家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联户牧场建设”、“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工作调整结构项目”、“贯彻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等重点草地生态保护和畜牧业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截止目前,全县建设完成牧道992公里;新建牲畜防疫巷道圈161个;完成41个联户、289个单户的基础设施建设;建标准化暖棚553个,畜圈8.7万平方米;建设规模化养殖场3个(建设标准化暖棚3300平方米及附属设施);建设打草基地25.27万亩;完成退牧还草700万亩;改良草地21万亩;治理草原鼠虫害384.82万亩次;国家草原生态奖励补助机制全面推进,已兑现全县2011年中央资金476万亩草场禁牧、643.15万亩草场平衡奖励补助的70%,完成7662户牧户生产资料综合补贴383.1万元,完成550万元草种的采购,兑现200头牦牛种公牛补助资金,2011年生态奖补省级配套资金实施方案已编制完成并通过评审。

编辑:zixun_1  
本文关键字: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网络和相关会员发布,本站已经过审核,如有发现第三者他人利用各种借口理由和不择手段恶意发布、涉及到您或您单位的肖像及知识产权等其他不便公开的隐私和商业信息时,敬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处理。但为此造成的经济或各种纠纷损失本站不负任何责任,特此声明! 本站联系处理方式:图文发送至QQ邮箱: 523138820@qq.com或微信: 523138820,联系手机: 1531320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