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世贸组织10多年来,开放条件下的中国农业积极提高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能力,增长与结构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农业的整体素质、经营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如何看待这一发展历程?它为我国农业应对可能遇到的风险与挑战提供了哪些启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程国强就此进行了深入解析。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业稳则天下安,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是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亮点。今年以来,自然灾害加重加频,不少国家粮食紧张信号再现,引发了一些人对中国农业的担心。系统回顾新世纪以来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农业的伟大历程,总结开放条件下我国农业的发展经验及启示,对于应对各种来自国际国内的风险挑战,进一步夯实农业的基础地位大有裨益。就此,记者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
一
记者:2001年,以加入世贸组织为标志,我国全面开放农产品市场,农业对外开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10年来,我国农业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得到了哪些拓展?农业对外开放形成了什么样的新格局?
程国强:加入世贸组织10多年来,我国严格履行加入承诺,农业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得到拓展,农业全面对外开放的格局基本形成。
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全面开放农产品市场。一是逐步削减农产品关税,2001年为23.2%,目前已降至15%左右,不到世界农产品平均水平的1/4,我国成为世界上农产品关税水平最低的国家之一;二是取消进口非关税措施,对粮食、植物油、棉花、食糖、羊毛等重点农产品进口实行关税配额管理。除小麦继续保持90%的国营贸易比例外,其他农产品的国营贸易比例逐步缩小。2005年取消羊毛和毛条的进口指定经营制度。2006年取消豆油、棕榈油、菜籽油进口关税配额管理,实行9%的单一关税管理。
调整农业国内支持和出口补贴政策,是另一个重要表现。根据加入谈判承诺,我国农业支持补贴政策全面执行世贸组织《农业协定》,逐步建立完善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农业支持补贴制度与政策体系,将国内支持中的黄箱补贴上限约束在8.5%,取消所有农产品出口补贴。
第三,鼓励农业引进和利用外资。鼓励外资开展农业综合开发、农产品加工流通、农业科技研发等,这对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升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发挥积极作用。
第四,探索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加大农业对外合作工作力度。不少农业企业积极开展对外投资,在东南亚、非洲、南美等地区进行农业开发、合作经营,正在建立形成持续、稳定、合理的全球资源性农产品进口供应链。
第五,积极参与并推动贸易谈判,进一步改善国际农业贸易环境。根据我国农业的资源禀赋与比较优势特征,促进与东盟、新西兰等双边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全面参与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农业贸易规则。
二
记者:随着我国农业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我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的关联程度正在发生重大变化。面临日益激烈国际市场竞争,开放条件下我国农业取得了怎样的突破?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程国强:这10多年来,开放条件下的中国农业积极提高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能力,增长与结构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农业的整体素质、经营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
第一,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加入世贸组织10多年来,我国农业积极应对国际市场激烈竞争、贸易摩擦频发多发,以及国际金融危机和农产品市场剧烈波动的冲击,战胜了农业生产成本上升、比较利益下降以及自然灾害多发重发等多种困难的挑战,实现持续稳定增长。201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突破55000万吨大关,达到57121万吨,比2002年增产11415万吨,增长25%,年均增长2.5%。特别是从2004年开始,我国粮食生产连续8年丰收,粮食产量保持在1万亿斤以上水平,打破了延续多年的“粮食三年一减”的不稳定周期,粮食安全基础得到进一步强化。其他主要农产品,如油料、棉花、食糖、肉禽蛋奶和水产品以及瓜果蔬菜等产量也实现新的突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持续稳定增长,不仅满足了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进程中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而且为我国克服各种突发自然灾害困难、应对国际粮价剧烈波动冲击,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基础支撑。
第二,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农村市场贡献明显提升。加入世贸组织10多年来,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的2366元增加到2011年的6977元,增加4611元。特别是近几年来,虽然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农民收入实际增速仍保持8%以上,是我国历史上农民增收最快的时期之一。2011年实际增长11.4%,不仅高于GDP的增长速度,而且也高于城市居民人均收入的增幅。
农民收入的增加,促进生活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市场日益扩大。2010年,我国乡村消费品零售额达24367亿元,比2001年的10424.9亿元增长133.7%。农村消费市场的扩张,对我国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意义深远。
第三,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大幅增长,农业与世界市场的关联程度日益增强。一方面,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2010年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达489亿美元,与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时相比,增长203.6%,年均增长13.1%。由此促进建立一批标准化、规模化的农产品出口基地,培育了一批具有带动和示范作用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特色、优质、安全、高效的农业产业体系,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收入增加。另一方面,从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出发,在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同时,适度增加资源性农产品进口。农产品进口总额从2001年的118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719亿美元,年均增幅达22.2%。农产品进口弥补了国内农产品供需缺口,缓解了我国农业资源紧张的压力,为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发挥了积极作用。
与此同时,我国农业与世界市场的关联程度日益增强。我国农业贸易依存度由2001年的15%增加到2010年的19.7%;农产品进口依存度由2001年的6.4%上升到2010年的11.8%。其中,油籽、棉花等资源性产品进口大幅增长,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明显提高。
三
记者: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初,由于我国农业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科技实力弱,在农业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许多人对开放条件下的农业发展充满疑虑和担心。10多年来,我国农业为什么能打破种种悲观预言,实现持续稳定发展?这为我们进一步夯实农业的基础地位提供了什么启示?
程国强:回首10多年来我国农业发展的伟大历程,取得的巨大成就来之不易,经验和启示更是弥足珍贵。
第一,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些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农村问题,提出了一系列“三农”工作的战略理念和大政方针,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到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全国全部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从明确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方向,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任务;从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目标,到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决策,为新时期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应对农业国际化竞争挑战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撑和制度保障。
第二,不断深化农业改革,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坚持并不断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和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取消农业税、牧业税、特产税、屠宰税;连续发出8个以“三农”问题为主题的“一号文件”,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建立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初步建立了以价格支持为基础、直接补贴为主体的农业支持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实现从农业“负保护”向“正保护”的政策转型,不仅有效保护和提高了农民种粮务农的积极性,也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从国际比较看,2007年至2009年,中国农业支持总量年均为6204亿元,仅次于欧盟、美国,高于日本、韩国的支持水平。相对而言,中国的农业总支持率平均为2.05%,低于土耳其和韩国,但高于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此为一方面。另一方面,中国农业生产者补贴从2001年的1360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9239亿元,年均增长23.7%;农业补贴率从5.9%提高到16.1%。其中,2007年至2009年平均农业补贴率为9.1%,即农业总收入中的9.1%来源于农业补贴政策措施的作用。当然,相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农业生产者补贴水平仍然较低。
第三,积极实施服务于国家粮食安全大局的农产品贸易战略。一方面,优化和调整农产品出口结构,积极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建立形成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基础的优势农产品出口体系。另一方面,适度进口资源性农产品,探索建立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战略机制。2010年,我国进口植物油与油籽折油共2035万吨,按目前国内大豆亩产236斤的生产技术水平测算,相当于利用了国外9.6亿亩的种植面积。若全部由国内生产来替代,意味着要以减少68%的粮食总产为代价。因此,适度进口国外资源性农产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农业资源短缺的压力,对我国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着力提升农产品进出口管理能力与市场调控水平。我国按照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采取关税配额管理等进口管理措施,有效把握粮食等重要农产品进口的时间、节奏与规模,防范部分品种过度进口对国内生产和市场形成冲击;积极应用世贸组织规则,应对化解日益严峻的贸易摩擦与纠纷,为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保持农业稳定发展,营造公平、合理的国际竞争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