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全面小康,重点在“三农”领域,难点也在“三农”领域。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了“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明确指出城乡一体化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作为“面向三农”的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农业银行如何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如何在服务国家战略中推进自身的科学发展?如何应对金融改革提速的挑战,有效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农业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蒋超良。
在服务“三农”方面积累的经验、资源、产品等优势,成为农行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最大的优势所在
记者:近年来,农业银行在服务“三农”方面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请您具体谈谈农业银行在支持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的优势和下一步的工作设想?
蒋超良:农业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有着多年服务经验,在农村地区积累了良好口碑和深厚的客户资源,在网点网络、品牌、技术、产品和资金等方面有着明显优势。目前,我们有54%的网点、46%的人员分布在县域,涉农贷款余额近2万亿元,是唯一一家在全国所有县市设有分支机构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这些是我们差异化战略的核心,也是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最大的优势所在。对于担当好这份服务责任,我们有足够自信。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金融支持需要把握好着力点。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道路。我们认为,贯通“四化”之间的纽带是城镇化。它是城乡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相向流动的汇聚点,是下阶段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引擎,是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也是我们金融服务的重要切入点。下一步,我们将在继续服务农业现代化,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同时,进一步突出对城镇化建设的支持。
农业银行在服务城镇化建设方面起步较早。2000年前后,就推出了针对这一领域的“绿色家园”贷款产品,拥有了注册品牌。这些年来,以“绿色家园”品牌为抓手,我们先后支持了浙江绍兴、安徽黄山、云南丽江等一大批地方城市实现了较快发展。实践表明,通过支持城镇化建设,对地方经济发展、对促进城乡融合的作用非常明显。
一是建立有针对性的服务体系。核心是健全三农金融体制机制,重点是进一步搞活三农金融的基本单元——县域支行,因为城镇化的主要依托是县域经济。我们将结合区域经济差异,加强对县域经济金融的持续研究,运用已经绘制好的“三农”金融生态图谱,制定差异化的政策措施,努力建立与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服务体系。
二是进一步放宽金融服务视野。今年年初,我们启动了一项强农服务工程,叫“千百工程”。其中一个内容,就是要在“十二五”期间,以全国经济强县、强镇为主,重点推进500个县(市)的城镇化金融服务。下一步,我们将根据十八大精神,对工程实施内容做适当调整,更加突出对基础设施、产业园区、特色产业、中小企业等领域需求的关注,从城镇建设到产业培育,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内容更丰富、动力更持久的全方位服务。
三是推动有地方特色的产品与服务模式创新。近年来,我们一些分行,结合当地实际,在城镇化金融产品与服务模式上做了不少有益探索,像浙江的“新市镇、新农村”建设贷款、湖南的“大汉”模式、福建的“新农村住房建设贷款”等,市场反响都很好。下一步,我们将密切关注中央和地方在城镇化上的新动向,特别是对十八大后可能出台的配套改革措施,以及产生的金融需求,早研究、早准备、早对接。
当然,在支持城镇化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中,我们要处理好农村金融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关系,处理好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切实为创造幸福生活、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扎实有效的努力。
科学把握信贷投放总量、方向与节奏,服务实体经济、支持改善民生
记者:金融对社会资源优化配置有着很强的导向作用。请问农业银行在服务实体经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将会有哪些新的举措?
蒋超良:农业银行作为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多年来在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科学把握信贷投放的总量、方向与节奏,发挥大型银行的经济“整流器”和“过滤器”作用,引导资金向符合国家政策的优质行业、区域、项目流动,向经济社会发展还比较薄弱的环节流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结构性调整。目前,农业银行各项贷款占整个银行业的比重达到了10%左右,新增贷款全部投向了国家鼓励的产业行业。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为今后农业银行的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根据这一要求,我们将结合新的形势,梳理和完善现有的信贷政策,采取差异化策略,研发适用性产品,继续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国家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微小企业发展,服务好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进出口结构的优化。
另外,十八大首次提出了建立海洋强国的目标。从经济角度解读,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在这方面,农业银行一直发挥着积极作用。近年来,我们对船舶制造业、远洋和近海渔业、海产品加工业等的支持不断加强,推出了“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渔船抵押贷款”等一些特色产品,在福建沿海创立了海上流动服务点的新型服务形式,在山东沿海探索金融服务海洋经济的有效模式,服务范围已经覆盖了海洋经济的主要领域。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支持海洋装备制造、现代海洋化工、海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发展港口交通建设,推动现代渔业、海洋工程建设、海洋生态环保、海洋文化旅游、海洋运输物流等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为建设海洋强国贡献力量。
同时,我们将继续以支持改善民生为己任,积极推进教育、医疗、住房等领域的金融服务,全力支持“米袋子”、“菜篮子”、“钱袋子”等民生事业发展,像蔬菜产销体系建设、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保障房建设、棚户区改造、个人创业扶持等,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舒心生活。我们以“安居工程”建设为重点,向西藏41万农牧户发放了《农牧户贷款证》,让祖祖辈辈在马背上生活的农牧民,90%住上了新房,看上了电视,用上了电话,走进了现代文明。今年以来,我们新支持了140多家县级综合医院完善了结算网络、添置了医疗设备,农民看病再也不用随身携带大量现金,有些病也不必再到大中城市求医了。
长期以来,农业银行一直通过多种渠道,积极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发展。主要是因地制宜,帮助这些地区开发特色资源、发展优势产业,通过培育龙头型企业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同时,通过“惠农卡”、“惠农通”等农行惠农工程建设,填补农村尤其是边远地区的金融服务空白。目前,我们在农村地区设立的“惠农通”服务点已达50多万个,电子机具对行政村的覆盖率超过50%。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大对这些地区的支持,在信贷政策、资金总量和渠道建设上进一步给予倾斜。
顺应银行业发展的总体趋势,努力走出一条有农行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记者:近十年,包括农业银行在内的中国银行业改革发展成就巨大。您如何看待中国下一步的金融体制改革?农业银行又将如何适应?
蒋超良: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以银行业为主体的金融体系改革卓有成效。在国际金融市场遭受重创的情况下,我国成功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金融体系保持了稳定。这充分说明,经过近年的发展,我国金融市场进一步健全,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金融综合实力和抗风险能力得到有效增强。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维护金融稳定,对今后我国的金融改革提出了总体要求。目前看,我国的金融改革还有许多功课要做,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金融体制机制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前不久,“一行三会”和外管局共同编制了《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已经明确了我国金融业改革发展的目标和路径。
结合商业银行实际,我觉得未来的金融改革对银行业的影响主要有三方面因素:一是利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提出了新的要求。二是直接融资比重增加,金融脱媒加剧,靠银行的间接融资将减少,银行的盈利模式受到冲击。三是以资本监管、价格监管、流动性监管为主要内容的监管方式趋严,银行的规模扩张和服务收费受到约束,影响深远。
对农业银行来说,虽然已经完成了股改上市,但总体上仍然处于建设一流现代商业银行的起步阶段,距离达成我们的发展愿景还有比较大的差距。根据这种情况,下一步,我们将加强对金融改革政策和银行经营规律的前瞻性研究,加快推进业务经营转型,逐步调整主要依赖利差的盈利模式,大力降低资本消耗的业务,努力走出一条有农行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一是巩固零售业务的战略基础地位,提升产品功能,推进网点转型,统筹电子渠道建设,用优质服务赢得客户,打造一流零售银行品牌。二是加快公司业务转型,不断扩大高价值客户占比,增强产品和多元化服务能力,尽快实现从传统资金中介向资产管理中介和融资顾问商转变。三是做大做强金融市场业务,在提升价值创造能力的同时,利用市场信息等优势,发挥对全行其他业务转型的服务、引导作用。
当然,经营转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最终要平衡在一个度上,而这个度——比如非利息收入占比能到多少,对大型银行来说,除了主观努力,还要考虑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水平、经济金融开放程度、融资文化等因素。我们既要顺应银行业发展的总体趋势,坚定转型的大方向,也要兼顾到各方面因素,在筹划和实施经营转型时,设置好目标,控制好进度,争取早日把农业银行建设成为“面向‘三农’、城乡联动、融入国际、服务多元”的一流现代商业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