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农牧食品网 >> 综合资讯 > 详细信息
中国农科院对欧盟农业科技合作取得明显成效
相关专题: 行业报告  发布时间:2012-12-07
资讯导读: 中欧农业科技合作始于上世纪90年代,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在科研成果、队伍建设、合作领域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欧盟框架计划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区域性科技合作计划,其项目申请严格,竞争非常激烈,合作范围广,科研水平高,体现了欧洲传统科研实力。在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及农业部国际合作司的推动和引导下,中国农业科学院从1996年开始有组织地申请欧盟框架计划项目。

作为中欧农业科技国际合作的主力军,中国农科院自承担第1个农业领域框架计划项目——第三框架计划(1991-1995)项目“亚洲玉米螟的非农药治理研究”以来,一直领衔新时期农业领域的中欧科技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提升科研水平以及中国农科院在欧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引入先进理念,引进先进技术。获得欧盟资助的科研单位一般都是知名度较高或在某一领域具有独到之处的欧盟成员国或欧盟科研机构。与这样的机构合作,将引进的先进技术及理念本地化,可为解决国内问题制定国际化方案。通过“家畜牛皮蝇蛆病控制措施的改进和诊断方法的研制”项目,中国农科院首次成功研制了一种可用于牛皮蝇蛆病防治的伊维菌素微量注射液,具有疗效好、成本低、无残留、使用方便等特点,成为有机磷制剂的替代品。通过“华北平原作物长势监测与产量预测”项目,中国农科院引进了预测模型并加以改进,提高了我国作物长势监测的精度与效率。

二是建立交流平台,扩大国际影响。科研人员通过中欧双方3-5年合作搭建的交流平台,可与国际先进团队保持工作联系,加强信息交流并能得到认可。中国农科院通过“华北平原作物长势监测与产量预测”项目引入农情遥感监测业务运行系统,并加以改进使之在数据不完备的情况下仍具有相对良好的预测能力,此成果得到了国际认可,并被认为对预测非洲和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粮食产量具有重要意义,从而获得了更多的合作机会。为使我国传统育种科学家能够利用分子育种技术,并培训青年育种科技人员,中国农科院自筹资金与欧盟科研总司农业司设立了对接项目,使中方科研人员与欧洲顶级的作物育种机构英国洛桑实验站和约翰英纳斯中心、德国马普研究所、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共同工作,促进了我国的育种工作。

三是加强能力建设,加速人才培养。欧盟框架计划项目一直将人才培养作为主要的工作内容。通过执行项目,中国农科院培养了一批博士、硕士,并造就出一批一、二级岗位人才。据不完全统计,1994-2007年期间,各项目共举行或参加了61次国际会议,参加人数达608人;有70人次参加了项目内的各类培训;通过项目培养了14名博士、26名硕士。

四是扩大机构联系,拓展合作范围。通过项目合作,与欧洲各研究领域的重要科研机构建立了紧密联系,包括英国洛桑实验站、德国马普研究所等农业科研机构,法国农业科学院畜禽病理及寄生虫研究所、德国博斯特研究中心等专业领域独具特色的研究机构,德国联邦风险评估研究所等针对新问题的权威科研机构。

截止目前,中国农科院共有16个研究所承担了43个欧盟框架计划项目。其中第五到第七框架计划(1999-2011)期间承担了28个项目,占全国同类项目的42%。另外,还执行了5个欧盟资助的其他类型项目,所得经费累计4000万元。

今后,中国农科院将从5个方面继续加强对欧农业科技合作。

一是积极参与中欧农业科技高级别对话。中国农科院将针对中欧共同关心的问题、特别是具有国际重要性的农业领域问题,积极参与高级别对话,包括科技部主导的中国-欧盟科技合作指导委员会以及农业部主导的中欧农业农村发展对话机制,建言献策,积极探寻新的合作机制。

二是多方筹集中欧农业科技合作经费。中国农科院将利用欧盟框架计划先进的遴选机制,充分利用国内相关部委国际合作经费资源,挖掘欧盟新兴资金集聚点,包括对非、对亚援助资金等,有重点、有目标地做大做强中欧农业科技合作研究和技术推广。

三是加强中欧农业科技政策研究。我国农业科研发展迅猛,部分领域已经从跟踪和学习阶段逐步走向引领。开展对欧农业科技合作需要更多更快更详尽的政策调研和科学规划,从顶层设计和操作层面均要做好应对准备。中国农科院将结合我国农业和农业科技各规划的要求和重点加强政策研究,探寻共同解决问题之道。

四是充分利用现有机制和平台。中国农科院将在共同召开国际会议、调研合作需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机制和工作平台,如科技部中欧科技合作促进中心、欧盟框架计划国家联系点和各领域联系分点、中国-欧盟科技合作指导委员会中欧农业工作小组等,定期召开相关工作会议,交流研究工作重点及信息,沟通科技合作与管理技能,继续探讨对接项目联合招标和联合评审等。

五是努力提高合作创新成效。中国农科院与欧盟的科技合作,将以增强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为己任,围绕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安全等重点领域,突破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中重大公益性、共性、基础性瓶颈,加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要的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建立中欧生物育种联合实验室和中欧可持续低碳农业或生物经济产业基地等长效合作方式,加强中欧科技合作的创新成效。

来源:中国农业信息网   编辑:zixun_1  
本文关键字: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网络和相关会员发布,本站已经过审核,如有发现第三者他人利用各种借口理由和不择手段恶意发布、涉及到您或您单位的肖像及知识产权等其他不便公开的隐私和商业信息时,敬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处理。但为此造成的经济或各种纠纷损失本站不负任何责任,特此声明! 本站联系处理方式:图文发送至QQ邮箱: 523138820@qq.com或微信: 523138820,联系手机: 1531320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