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
网络热门话题
最近,记者在一些市民中调查发现,许多年轻人都是通过网络来了解食品安全知识。“现在网络上各方面的专家太多了,什么东西都能够讲出个道道来。吃什么东西好,吃什么东西不好,要注意点什么,我都是从网上知道。”办公室白领胡小姐如是说。
和胡小姐持有相似观点的人还真不少。只要是有关食品问题的网络信息,一般都会受到高度关注和迅速传播。
去年4月份,央视某主持人突然发布一条微博,称老酸奶行业“内幕可怕”,短时间内引起超12万条转发。网友猜其所指为烂皮鞋所制工业明胶最终流向老酸奶、果冻等食品业的内幕。就在几天后,央视《每周质量报告》节目《胶囊里的秘密》揭开了一个惊人的秘密:不法商人用铬超标工业明胶当原料,生产空心胶囊,并已流入药品市场。
去年5月间,一幅“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形势图”迅速蹿红网络,它出自复旦大学历史地理专业研究生吴恒创办的食品安全网站“掷出窗外”。仅三天的时间,该网站因这幅形势图点击量突破110万人次,一度因访问量过大而瘫痪,吴恒一夜间也成了“网络红人”。
促进监督
传达维权理念
吴恒对记者说,他们制作这样一个网站,关键是想向社会大众传达一种维权的理念,每位公民都有义务成为食品安全的监督员。全民参与食品安全问题的监督,说明公众对于食品不再局限于“吃饱”的高度,而是提升到“营养和安全”的高度。
缺乏专业谣言或被传播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也导致很多谣言被恐慌性传播。例如,去年5月,一则所谓“甜蜜素和胭脂红催熟‘打针西瓜’”的微博,在申城引起轩然大波。市农委有关部门作出回答:本市不存在、没有发现打针西瓜。
去年12月17日,一条微博在网上疯传,内容称“我们天天需要食用的酱油、醋、饮料里面的塑化剂含量是酒的400倍”。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随机采购了部分酱油、醋等食品,进行了应急检测,检测未发现异常。
本报“冬令热线”专家后援团顾问、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厉曙光说,由于缺乏专业性,一些消费者只见现象不见本质,有时会以偏赅全,导致个别零星现象被不断放大,容易加深人们的恐慌情绪,对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会造成较大伤害。
资讯排行
- 国际标准 行业首批丨热烈祝贺华垦乳业集团斩获全球标准食品安全认证,引领驼奶安全新高度!
- 我国饲料配方工业软件“中农科·龙腾”发布 有望打破国内饲料配方软件长期依赖国外产品局面
-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 春节猪肉市场需求旺盛 多方协作确保供应充足稳定
- 湖南自然原力发布“草本分子营养素”,开创中药营养应用新领域
- 新三板挂牌不足4个月 农大科技闯关北交所
- “阳光起点:十万农村婴幼儿入户养育指导行动计划”年度汇报会在京举行
-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深化农村三产融合 助推乡村全域振兴
- “三农”开好局 2025农业新质生产力大会即将召开
- 2025年,关注“三农”工作三大关切
- 这里的农业“会上天”“能下海”——广东加快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 智慧农业涌新潮
- 中国农业农村信息网_农业农村部召开全国海洋渔业安全生产视频会议强调 以极端负责态度抓紧抓实渔业安
- 中国农业农村信息网_韩俊在辽宁调研时强调 坚持当下改和长久治相结合 全力以赴稳定海洋渔业安全生产
- 中国农业农村信息网_韩俊会见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