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知名扶贫机构乐施会发布报告指出,希望全球10大食品饮料巨头能在改善农民生存状况、建立更加公平的食物体系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在针对报告的研讨会上,关注农产品安全的人士们认为食品饮料巨头们压低农产品收购价格,农民贫困是长期被忽视的,导致农产品不安全的原因之一。
农产品背后的价格之手
有些农民为什么会有两块地,因为他没有余钱给自己的口粮地打农药、施化肥,不施化肥菜就长得瘦弱,农民觉得长得不好的自己吃,而另外一块地则花钱买化肥增加产量。
近年,食品安全成为中国公众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毒奶粉"、"毒大米"、"农药超标蔬菜"……各种层出不穷的问题,让公众对"吃"心存畏惧。
在监管不足、生产者无良等原因之外,尚有一个少被提及的原因:农民的贫穷。
2013年2月26日,知名扶贫机构"乐施会"发布报告指出,每年全球有近9亿人饿着肚子睡觉,其中80%的饥饿人口恰恰是为我们生产粮食的农民。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大的食品企业会向中国农民直采,采购价格可能几年甚至十几年都保持同样水平,大丰收有时反而是噩梦,因为产品卖不出去。"社会资源研究所副所长吴晨说。
此外,我国的"菜篮子"工程,虽然让蔬菜市场实现了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但这个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流通体系,客观上增多了流通环节。商务部指出:我国农产品流通成本是世界平均水平2-3倍。
"有些农民为什么会有两块地,因为他没有余钱给自己的口粮地打农药、施化肥,不施化肥菜就长得瘦弱,农民觉得长得不好的自己吃,而另外一块地则花钱买化肥增加产量。"吴晨说。
"除草剂质量有高下之分,农民因为没钱或为了省钱,就买便宜的,这些安全性就很难讲。同时,近年极端天气多,病虫害越来越严重,农民只能选择药性越来越强的农药。再有就是化肥,因为连年用化肥,地力下降得厉害,越不施肥越不长,这些都是恶性循环。"吴晨分析,除了主观恶意,这些客观和被动的原因,都是造成今天食品安全问题背后的原因。
消费者"选美"致危机
"消费者都愿意买个儿大光鲜的食材,如果不是因为怕有虫眼卖不出去,农民也不会喷农药。"
"施肥增产是为了多些收入。"河南省开封市兰考胡寨合作社社长、农民王继伟直言。
王继伟所在的合作社每年都会召开交流会。会上,农民们把消费者的需求分成几个阶段: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消费者只要有产品就愿意买;2000年左右,农民们发现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慢慢发生了转变,漂亮的粮食蔬菜越来越受欢迎。
"农民也担心农药,但为什么还要喷呢?因为消费者都愿意买个儿大光鲜的食材,如果有虫眼怕卖不出去。"王继伟说。
而随着近年食品安全事件的增加,交流会又探讨消费者的需求是否正在进入第三阶段:要健康,要安全。
"如果有人愿意花高价买你的粮食蔬菜,但是要求你不打化肥和农药,你愿意吗?"记者问。
王继伟说:当然愿意!2012年初,记者在广东农村采访时,一位种植草莓的农民曾善意地拒卖草莓给记者,看着满地鲜红欲滴的草莓,记者疑问,农户犹豫一下:"'上'的东西太多。"
吴晨坦言这种现象"也挺多的".
在吴晨过去的工作接触中发现,对于一些与大公司签了订单的农户来说,整个监管过程非常严格,但对于一些零散农户来说,监管可能有缺失。
"国家对农资店出售的农药品种有严格规定,但各个地方执行情况大不一样,比如有些地方干脆就是村支书老婆开农资店,不好管。"吴晨说。
对于单纯因为利益驱动而选择施用"有毒害"化肥农药的农户,吴晨表示:监管需加强。
站在利益驱动的源头上,吴晨还呼吁,一方面提高农产品收购价,让农民降低发"不义之财"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希望消费者纠正"以貌取物"的观念,用"不美的健康"取代"危险的美观",从而吸引农民种植健康食品。
安全食品"直投"缺信任
王继伟的合作社曾做过直接进入城市社区的努力,"但是消费者不相信,不购买。"他说。
美国某冰激凌品牌,在销售时说明:产品的利润是多少,回馈给农民等各方的比例是多少。这种说明方式很好地吸引了消费者,大家更乐于付钱选择"有良知"的产品。
社会资源研究所此前曾在中国五个城市做过一个调研,回收的一千份问卷显示:85%消费者愿意支付更多价格购买责任消费产品,而这个"责任消费"不仅仅代表安全食品,还包括关注农民合理价格或关注工人权益,甚至还包括关注环境问题。
"这个数字让我觉得前景很乐观。"吴晨说。
但购买"责任消费产品"需要诚信,在中国,公众是否相信产品的"良善"至关重要。
王继伟的合作社曾做过直接进入城市社区的努力,"但是消费者不相信,不购买。"他说。
"我希望消费者和生产者互信,农民想大幅度提高收入,跟消费者能相信农民合作社有很大的关系。"王继伟说。
正如吴晨所说,一些与大企业签了订单的农户,其化肥农药的使用受到严格约束,甚至直接由公司方提供,不允许农户自购。但对于零散农户,如何保证其产品的安全性,仍然需要探索良策。只有实现了对农产品整体的有效监管,才能逐步确立消费者的信任。
"散打"不能令人相信,王继伟的合作社开始想怎么能在社区里建立自己的鲜菜超市,"但资金是我们薄弱的环节,如果政府能给农民合作社更多的支持和空间,农民们肯定能一方面提供安全食品,一方面提高自己的收入。"
在不能直接与消费者对接的情况下,王继伟的合作社一直做着各种形式的"突破":不通过中间商自己走向市场。
但问题仍然出现了。首先出现的就是来自食品安全的潜在危险。
"农民不喷农药,不用化肥,但其他的环节我们保证不了,比如在食品运送销售过程中使用保鲜剂、催熟剂等现象。"
此外,大超市在跟合作社谈的时候,明确表示:我们跟农民、跟合作社打交道就是想利益最大化,所以收购价格跟市场持平。
在中国,合作社的实际身份并不统一,很多合作社是采购企业自己组建而成,相当于企业在农民当中的派出机构。像胡寨合作社这种真正意义上农民自己组织建立的合作社数量并不多。
因而,王继伟的合作社几乎没有机会做大企业的原料提供商。
"(合作社的发展)可能最终还是要对接到消费者和一些超市,而且将来的发展前景也非常大,我觉得发展好坏,可能最重要的因素在于消费者,消费者的消费理念怎么样,是否可以与农户、合作社建立起诚信关系,这些很重要。"吴晨说。
农民应该改变弱势
农民的弱小、中间商的"盘剥"、消费者的质疑,消灭"不安全食品",首先要先消除这些背后的隐忧。
数千年来,中国农民一直都处在弱势的地位。
2002年,全国农村卫生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在这次会议上发布,为中国农民提供公共医疗服务的"新型合作医疗"终于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11年过去,今天中国农民的生产生活虽然获得了诸多发展和完善,但处于产业链条最底层的他们,仍时常沦为弱势群体。
1月底,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其中,对于带动农户进入市场的主体--农民合作社提出了数条鼓励政策,如:安排部分财政投资项目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增加农民合作社发展资金;逐步扩大涉农项目由合作社承担的规模等。
政策让王继伟此前"政府能给农民合作社更多的支持和空间"的愿望,成为可能。
农民的弱小、中间商的"盘剥"、消费者的质疑,消灭"不安全食品",首先要先消除这些背后的隐忧。
乐施会在发布报告的当天,鼓励消费者主动向食物销售者、食品公司和零售商询问,了解食物由谁、在哪里以及怎样生产的,是否照顾到了供应链末端生产粮食的农民的利益,是否做到了真正的粮食公正。
乐施会政策倡导部总监孙学兵说:"我们希望通过跟每一个人、每一个部门携手,共同推进这种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