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农牧食品网 >> 综合资讯 > 详细信息
地下食品“黑作坊”形成灰色产业链 打击需过三道坎
相关专题: 国内要闻  发布时间:2013-03-19
资讯导读: 地下食品加工"黑作坊"产量惊人,且容易形成灰色产销链条,但是,在具体办案过程中,又存在线索发现难、证据搜集难、完全根除难三难。这是记者近日在广东省东莞市采访时了解到的情况。

地下食品加工"黑作坊"产量惊人,且容易形成灰色产销链条,但是,在具体办案过程中,又存在线索发现难、证据搜集难、完全根除难三难。这是记者近日在广东省东莞市采访时了解到的情况。

针对上述情况,检察机关建议,建立小作坊集中加工场,促使有条件的"黑作坊"由非法经营转化为合法经营,遏制无证照经营户数的增长。同时,将食品安全纳入对社区目标责任考核范围,强化社区属地管理职责。

    "黑作坊"产量惊人

记者在东莞市第二市区人民检察院了解到,2010年以来,仅东莞二区检就办理地下食品"黑作坊"犯罪案件14件22人,食品"黑作坊"的产品主要集中于肉类、粉面、食盐三种类型。

"我们都知道在食品中添加亚硝酸钠试剂是有毒的,但加一点颜色会好看……"被告人阿霞在法庭上供述。

2012年2月至4月,阿霞伙同其丈夫阿银、妹夫老五在东莞市长安镇一出租屋经营地下食品加工作坊,生产、销售鸭头、鸭颈、鸭翅、鸭掌、烧卖、牛筋、豆皮、豆制品、海带等麻辣串。在加工肉食品时,阿霞等人将亚硝酸钠试剂添加在食品中,使肉食品看上去颜色鲜亮。同年4月,公安机关与综合执法、食品监督等部门在一次联合执法时查获该地下作坊。经鉴定,查获的鸭头、牛筋、烧卖中的亚硝酸钠含量均不合格。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地下"黑作坊"生产的有毒有害食品数量巨大,流入市场后严重危及广大群众的生命健康。据东莞二区检统计,该院查办的14件案件中,涉及"毒腊肉"、"毒鸭肉"、"毒肠粉"、假盐等共计578吨,其中,涉及"毒腊肉"、"毒腊肠"、"毒鸭肉"共计27吨、"毒肠粉"、"毒河粉"共计330吨、假盐181吨。

"我们是搞批发的,生意最好的一天也就是卖出3000多斤。"生产"毒肠粉"的被告人黄某供述。

从2010年11月开始,被告人黄某在东莞市长安镇开了一家肠粉店,专门经营肠粉的生产和销售。2011年2月,黄某雇佣了小勤为该店员工,由小勤负责生产肠粉,黄某本人负责销售。在生产经营中,小勤根据黄某教授的生产肠粉的方法,在生产过程中添加硼砂等国家禁止添加在食品中的添加剂。2011年6月,东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执法人员对肠粉店进行执法检查,当场查获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肠粉1000多公斤及生产原料、添加剂一批(硼砂75公斤、连二亚硫酸钠30公斤、烧鸭油250公斤、工业盐230公斤)。至案发时,该肠粉店在短短的7个月时间里销售额共计24万多元。

    多销往工厂食堂

在东莞二区检办理的食品"黑作坊"案件中,涉案"黑作坊"的规模都不大,多为雇佣几名"农民工"负责日常加工。每个"黑作坊"只负责整个食品加工的一个环节。所聘员工文化程度低、专业技能低、法律意识低,缺乏必要的卫生意识、诚信意识、质量安全意识。

"加工厂共有员工4人,除了我和阿强外,还有两名男子……我们都没有什么文化,不知道这是犯法的。"负责制作"毒腊肉"的被告人阿夏在法庭上说。

自2012年6月开始,被告人阿夏、阿强受聘于老叶、阿怀,在东莞市厚街镇新围村一出租屋加工生产食用腊肉。

记者注意到,这些隐藏于城市中的"黑作坊",利用辖区内便捷的交通、低廉的采购成本、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旺盛的市场需求等多重优势长期生产,并通过低价吸引周边的菜市场、小食店、工厂食堂等结成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形成了一条固定的食品灰色产销链。而这些工厂食堂、小食店等购买者为了自身利益,往往和"黑作坊"形成攻守同盟,不愿举报。

被告人徐某于2011年8月租赁东莞市大朗镇新马莲村的两处出租屋作为生产厂房,用于生产假冒金龙鱼牌的食用油,并将该食用油销往樟木头镇、大岭山镇等镇区。

2011年10月15日,公安机关在前述两处生产厂房共查获假冒的金龙鱼食用油一批、假冒的金龙鱼包装桶5300个、标签5000个、瓶盖5100个等物品一批。2011年8月至10月间,徐某将价值约10万元的假冒金龙鱼食用油销售给樟木头镇一粮油店;将价值41946元的假冒金龙鱼食用油销售给大岭山镇一粮油店;将价值约66150元的假冒金龙鱼食用油销售给黄江镇一粮油店。

徐某供述说:"添加了香精和色素之后,油的香味和颜色就会和正牌的'金龙鱼花生油'很相似……这些食用油主要销往东莞市的大朗、樟木头、黄江、大岭山4个镇的粮油店。"

案发后,徐某等5人分别被法院判处7年到1年不等的有期徒刑。

    打击"黑作坊"存三难

东莞二区检检察官在办理食品安全犯罪案件的过程中发现,目前打击食品安全犯罪案件存在三难:线索发现难、证据搜集难、完全根除难。

东莞二区检检察长李勇告诉记者,由于"黑作坊"没有生产经营许可,常隐匿于一些偏远路段、城乡接合部、区域交界地的出租屋闭门作业,各自独立,分散度高,难以被发现。由于食品质量鉴定专业化程度高,普通民众只有在食品危害到身体健康时才会报案,难以提供线索。在上述14宗案件中,有13宗是相关部门在日常执法和专项检查中发现的案件线索。

"地下'黑作坊'生产销售往往无单据、无记录、无大量存货,通常难以确定销售数额。同时,'黑作坊'整个产销链涉及到来料、加工、分销、运输、零售等多个环节,数量大,涉及地域广,取证难度大。特别是销售对象中的散户,人数众多,流动性较大,销售行为持续时间较长,准确查证犯罪数额具有较大难度。"李勇说。

另据介绍,由于"黑作坊"整个产销链涉及了不同的监管部门和不同的行政区域,在多部门、多地域联合打击上造成了一定的难度。而且"黑作坊"场所简陋,设备设施简单,多聘请"农民工"加工,执法部门对其查处时,真正的雇主易逃匿,难以抓获归案,容易死灰复燃。如在上述案件中,雇主逃匿案件8件,占57.1%.

"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在打击地下食品'黑作坊'的同时,还应该建立防范和引导的长效机制。"东莞二区检提出四项建议:建立小作坊集中加工场,引导地下小作坊走上地面,适当调整准入门槛,促使有条件的"黑作坊"由非法经营转化为合法经营,遏制无证照经营户数的增长;建立食品安全目标管理责任制度。将食品安全纳入对社区目标责任考核范围,强化社区属地管理职责,确保属地管理到位。在上述基础上,还需进一步强化出租屋管理,把好租赁关,动员群众自觉抵制"黑作坊",从源头上制止无证照生产食品行为。同时,加强跨区域、跨部门联合执法,积极构建"政府牵头,部门担责、齐抓共管"的整治机制,在明确相关部门责任的同时,建立职能部门与公安、出租屋管理部门的信息共享、案件转办和联合执法机制,逐步形成全方位的监管网络。

来源:食品伙伴网   编辑:zixun_1  
本文关键字: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网络和相关会员发布,本站已经过审核,如有发现第三者他人利用各种借口理由和不择手段恶意发布、涉及到您或您单位的肖像及知识产权等其他不便公开的隐私和商业信息时,敬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处理。但为此造成的经济或各种纠纷损失本站不负任何责任,特此声明! 本站联系处理方式:图文发送至QQ邮箱: 523138820@qq.com或微信: 523138820,联系手机: 1531320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