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消费者越来越注重饮食健康,无糖食品便成了消费者尤其是糖尿病等患者的不二选择。超市里各式各样的无糖食品琳琅满目,但是,很多人也对无糖食品的安全性提出了质疑:无糖食品是否真的无糖?无糖食品中的甜味剂是否也会影响人体健康?
早在2007年,“无糖”概念在欧美地区就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当时在美国流行的“低碳水化合物”是“无糖”早期的同义词。近年来,随着无糖概念在我国不断地普及,无糖食品已为国人所熟知,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无糖食品不仅仅只是糖尿病人专用,因其对蛀牙和肥胖也有一定功效,无论是想减肥的时尚男女,还是希望控制血糖和血脂的中老年人,都会情不自禁地被无糖食品所吸引。
无糖背后的市场潜力
“自2011年开始,无糖概念在全球迅速传播,无糖食品也迅速出现在世界各地。”国家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专家王伟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之后无糖食品在市场上越来越受欢迎,很多主流品牌都开始生产无糖食品。据欧洲一家知名的市场调研公司 Euromonitor 统计,在2012年前6个月,国际市场上有250种无糖产品面市。”
据了解,无糖食品一般是指不含蔗糖(甘蔗糖和甜菜糖)、葡萄糖、麦芽糖、果糖等的甜味食品。所谓无糖,就是用不易被人体吸收的木糖醇或多元糖醇替代易造成蛀牙、肥胖、高血糖的简单糖(蔗糖、果糖和麦芽糖等),其作用就是有糖的味感,却没有糖的能量。
王伟告诉记者,肥胖人群想吃糖而不敢吃,就会选择无糖的糖果。另外爱吃糖品的人很多,而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会更加注意低糖低热食品的摄入,尤其是作为糖品消费主力人群的女士们,喜欢吃甜品又害怕发胖,于是无糖食品就会对她们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另外,我国已经成为糖尿病发病率最高的国家,而以现在的医疗水平,糖尿病还不能根治。糖尿病患者终身带病,意味着必须终身控制饮食,特别是对糖分的摄入有着非常严格的限制。”王伟说,“加上爱吃糖品的人群,我国无糖食品的消费人群多达几亿,许多食品生产企业意识到无糖食品市场的巨大潜力,陆续开发出许多产品。”
而根据一组糖果领域的分类数字显示,目前日本有94%的压片薄荷糖是无糖的,而中国只有2%;浇注糖果里,德国无糖产品占到了35%,而中国的比例仅为1.4%;至于口香糖产品,英国和德国的无糖口香糖已占到了市场份额的80%,中国的这一相应数据为28%。这也说明无糖食品在国内的步伐才刚刚开始。
“无糖”不等于无糖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范志红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企业一般认为,没有人工加入传统甜味糖的,就是无糖食品,但是很多天然食品中都含有糖。水果和水果干中可能含有蔗糖、果糖和葡萄糖;奶里面含有乳糖。要把这些天然食品中的糖去掉,那可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按照欧洲国家的通用概念,无糖食品不能含有蔗糖和来自于淀粉水解物的糖,包括葡萄糖、麦芽糖、果糖、淀粉糖浆、葡萄糖浆、果葡糖浆等。但是,它必须含有相当于糖的替代物,一般采用糖醇或低聚糖等不升高血糖的甜味剂。而在我国2013年1月1日正式实行的《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通则》规定,“无糖”的要求是指固体或液体食品中每100克或100毫升的含糖量不高于0.5克。
范志红补充道,所谓无糖食品,应当叫做“无添加糖产品”,是指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没有人工添加糖类甜味剂,包括白糖、红糖、蜂蜜、麦芽糖等。例如牛奶,天然就含有4.5%左右的乳糖,因此所有乳制品,包括牛奶、酸奶、奶酪、奶粉、冰淇淋等必然含有乳糖。另外,无糖食品并不等于低热量食品。“因为无糖食品只能保证没有添加糖,而仍然含有大量淀粉和脂肪等高热量成分,只要有糊精或来自大米白面的精制淀粉就会有热量,就会升高血糖。”
另外,为了保持食品糖的味觉,很多无糖食品都要加入一些甜味剂以保持食品的吸引力。“甜味剂一般是指传统的糖(蔗糖、果糖、葡萄糖、麦芽糖等)之外的甜味物质。其中一部分是天然食物中存在的成分,比如甘草甙、甜叶菊甙、木糖醇、山梨糖醇等,另一部分是纯人工合成的甜味剂,如安赛蜜、甜蜜素、糖精等。”范志红告诉记者,“但是对于健康的年轻人,无须太在意食品是否含糖,更要注意的是,整体膳食营养平衡如何,能量是否过多,维生素是否充足。”
无糖并不等于无虑
“为了保证无糖食品的味道以及更容易为消费者接受,很多时候厂家在生产无糖食品时,要添加很多甜味剂。而甜味剂的成本很低,制作工艺简单,操作也并不复杂,就被厂商大量地使用。”王伟告诉记者,“特别应该说明的是,高效甜味剂有刺激食欲的可能,从而促进肥胖。另外,阿斯巴甜甜味剂作为一种人工合成的肽类物质被广泛用于低糖食品中,而很多人都对阿斯巴甜产生敏感等不良反应。而且阿斯巴甜的甜度非常高,过度食用会毒害神经,可能引起记忆力衰退、癫痫、视力消失、昏迷甚至癌肿。”
范志红解释道:“无糖或代糖食品都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并不具备降糖药物的疗效,如果认为只吃某种保健食品就能达到治疗,甚至治愈糖尿病的目的那就大错特错了。”
据了解,目前很多口香糖、水果糖中添加了木糖醇,但近来有研究表明进食过多木糖醇有升高血中甘油三酯的可能,同时有引起腹泻的副作用。除了木糖醇,山梨醇、麦芽糖醇等糖醇类甜味剂摄入也必须适量,以免引起腹泻甚至胃肠功能紊乱。
“此外,因为市场潜力巨大,很多人都想分一杯羹,因此一些不法商家玩起了花招。”王伟告诉记者,“因为无糖食品不能加入蔗糖和来自于淀粉水解物的糖。但是,它必须含有相应于糖的替代物,而替代物中的加糖醇和低聚糖成本比较高。于是很多厂家都把替代品转向了高效甜味剂,如安塞蜜、甜蜜素、糖精等。这些东西既和白糖一样会快速升高血糖,又和白糖一样容易令人发胖。”
另外记者了解到,目前市场上很多食品虽然标注了“无蔗糖”,但其配料表上却标有白砂糖和葡萄糖。其实,蔗糖和白砂糖是一回事,只是叫法不同而已。还有的用食用糖、糖精代替蔗糖,其实本质都是试图以假乱真冒充“无糖食品”。因此消费者在选购无糖食品的时候,不要被包装上的“无蔗糖”所迷惑,要多查看配料表,从中判断是否真正低糖、无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