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四川省农业厅、财政厅《2012年四川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遵循“政府扶持,农民为主建设;科学规划,集中建设;连片建设,整体推进;程序规范、阳光操作和竞争立项”的原则。2012年,丹棱县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善民生富民惠民为根本目的,通过财政以奖代补、部门指导、技术培训等综合措施,支持农户和专业合作社建设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推广普及科学适用的初加工技术,确保实现“增加供给、均衡上市、价格稳定、提高质量、保证加工、促进增收”等一举多效目标,全面完成了2012年丹棱县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实施工作。
一、丹棱概况
2012年全县水果面积达到16.51万亩,其中柑桔10.8万亩(脐橙6.4万亩,不知火3.2万亩,其它1.2万亩),伏季水果5.27万亩。水果总产量达到20万吨,水果业总产值达到5亿元,水果产业对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3000余元。专业合作组织成立11家。我县水果不但销往全国各地,还出口到俄罗斯、东南亚等地。我县脐橙先后获四川省优质果奖、第二届全国农业博览会银奖和2002年西博会优质果奖。我县脐橙在2003年取得了四川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在2005年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2006年我县不知火桔橙、枇杷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2012年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委会批准我县为“中国不知火桔橙之乡”,同年通过农业部“丹棱桔橙”地标保护申请。全县共有水果专业村24个,分布于3个乡镇,分别是石桥乡、双桥镇和丹棱镇。专业村水果产业纯收入对该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可达60%-90%。我县一批水果专业村的涌现,大幅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支撑。水果产业实行“公司或协会+基地+农户+标准”的产业化模式,推动丹棱的果业产业化发展。同时以专业村为依托实行产业升级,打响丹棱“农家乐”旅游品牌,全县依托水果、桃子和枇杷的农家乐已达35家。
二、建设情况
2012年,丹棱县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总投资1000万元。其中,国家奖补资金300万元,农民自筹资金700万元。
按照“连片建设,整体推进,竞争立项” 要求,补助项目在丹棱县水果产业发展好、镇村领导班子能力强,且群众积极性高的丹棱镇、杨场镇、双桥镇、石桥乡四个水果专业乡镇实施。项目实施区包括13个村和3个专业合作社,涉及农户139户。项目实际建设设施154座,其中简易冷藏库8座,组装式冷藏库28座,储藏窖118座。项目全面竣工,全部验收合格,统一喷贴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标识,300万元国家奖补资金全面兑付。
三、主要做法
(一)领导重视,成立机构
成立丹棱县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实施领导小组,由农林局局长任组长,农林局、财政局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农林局、财政局相关站股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农林局多经站,全面负责项目的实施和日常工作。办公室下设涉农资金项目整合协调组、项目实施技术指导组、资金管理工作组。项目镇成立由镇党委书记、镇长任组长的项目区领导小组,加强对项目实施的领导。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多次听取项目相关的实施情况汇报,并深入项目区实地检查,协调工作,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二)明确职责,强化责任
一是将项目中涉及内容进行逐一分解,明确实施主体。确定项目实施目标责任,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二是签订目标责任书。按“法人负责制,重点工程监管制”项目实施镇、村与项目实施领导小组签订目标责任书;项目实施农户、专业合作社与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签订目标责任书,对各项目实施镇、村及建设内容重点工程落实到人,落实考核责任。
三是上下联动,相互配合。领导小组办公室采取定期不定期的方式,召开工作会5次,研究项目实施工作,及时解决项目实施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各部门齐心协力,形成机制,密切配合。
四是加强督促检查。县委督查室、项目实施领导小组,经常深入项目区开展督查,重点检查工程质量、建设进度和资金使用情况,并将督查情况以工作简报的形式进行了全县通报。
(三)健全制度,规范运作
制定了《2012年丹棱县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实施方案》,将项目实施制度化、规范化,在其基础上完善各种管理制度,规范运作。
一是建立了项目申报管理制度,规定采取竞争申报立项制度。由项目实施区域的农户或专业合作社自愿提出水果冷藏库建设的申请报所在乡镇政府或合作社县级主管单位进行审核。各乡镇政府或合作社主管部门对各申请的农户或自愿合作社的相关情况进行审核,确定相关信息真实有效后向丹棱县农林局、财政局推荐。丹棱县农林局、财政局经实地考察,根据“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集中成片,打造亮点,抓好示范”的总体要求进行评审,审批同意后经村级公示7天无异议,确定实施该项目。
二是建立了项目资金管理制度。规定项目建设专项资金实行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项目资金由项目领导小组组长审批,切实加强资金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三是建立了考核奖惩制度。项目按职能分工,落实到人。使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在项目实施完后,通过考核实行奖惩。
四是建立了检查验收制度。工程施工前,县农林局实地进行了规划设计、技术培训,施工人员均经县农林局的技术培训合格后持证作业。施工过程中,县农林局负责技术指导、质量监督等各项工作,确保了工程质量和进度。工程竣工后,农户或合作社需书面向丹棱县农林局、财政局提出验收申请,经丹棱县农林局、财政局组织验收,验收合格并出具《验收合格报告》,经村级公示7天,由丹棱县财政局根据项目补助标准按“县级报账制”兑付奖补资金。
五是建立了产权及管护制度。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经营”的原则,界定工程的产权和经营权。
(四)搞好培训,加强指导
一是由四川省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具体承担工程建设的指导和服务工作。
二是组织工程建设技术人员,对基础设施建设骨干技术工人进行培训,培训16人,为期一天。提高了建设人员技术水平,保证了项目建设质量和进度。
(五)注重宣传,密切配合
采取召开会议,印发配套的宣传资料,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把项目建设的有关精神、技术参考、建设标准和要求等,传入各农户、专业合作社,增强农户、专业合作社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项目实施各站股站在全县一盘棋的角度,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密切配合,通过召开促进会、协调会,加强沟通与联系,群策群力,共同努力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六)注重质量,狠抓进度
从项目村的竞争立项、规划设计、组织施工、到申请验收,每个环节,每项措施贯穿质量第一理念,严把质量关。严格按照项目实施方案及工程规划设计,相关技术标准和工程质量要求等进行建设。农林局项目实施技术小组对各项实施任务具体落实,责任到人,对工程施工现场全面监督,保障了项目的质量、数量和进度。
(七)坚持生态,增加收益
丹棱县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紧紧围绕“减损增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品质提升”的目标,通过项目的实施,实现农产品的储藏、保鲜等初加工程序,减少损失、减少环境污染、减少资源浪费,最终实现“增加供给、均衡上市、稳定价格、提高质量、保证加工、促进增收“等一举多效目标。
四、资金管理
按照项目要求,全面推行民办公助方式,实行先建后补,以奖代补;项目财政资金实行县级报账制管理,验收合格并出具《验收合格报告》,经公示后,县财政局兑现奖补资金。
五、工作亮点
(一)民办公助,项目建设机制创新
全面贯彻省政府《关于以民办公助方式推进财政支农项目建设的意见》(川办发和省财政厅《关于印发〈四川省民办公助财政支农专项资金财务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文件精神,通过民办公助推动项目实施,构建“投、建、管”三位一体的项目建设机制。
(二)阳光操作,民主决策
强化宣传发动,通过召开群众大会、宣传标语、公示栏、广播电视等多种形式把项目建设内容、建设方式、建设标准、建设时间、完成情况、奖补标准等项目实施情况让群众知晓,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对项目实施主体、内容、形式等重大事项,都采取投票确定,充分发扬民主。项目实施地点、方式、内容、资金使用、物质领取、自筹等情况,及时进行公示,主动接受村民和社会监督。
(三)项目建设方式创新
结合我县新村建设及水果产业发展布局,统筹产出融合,科学选点,采取联建方式,集中成片打造亮点,有效放大项目实施效益。
(四)项目建设质量控制创新
制定工程质量控制手册,实行进场材料登记管理制度,任何进场材料必须经实施农户、专业合作社及实施分片责任人签字认可,防止不合格材料流入工地;实行建设日志记录管理制度,每天施工地点、现场负责人、施工人数、施工内容及完成情况、质量情况记录在册;实行建设进度管理制度,各建设单位每月月底将本月建设完成情况及下月建设计划统计上报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采取不定时对各实施单位进行检查督促,并将检查情况进行全县通报。
六、效益
(一)经济效益
1.减损增收据专家测算,我国水果的产后损失率15%~20%,项目实施完成后每年可冷藏水果3040吨,减少损失率10%,减少损失304吨,按6000元∕吨计算,增加收入182.4万元。
2.提质增效丹棱县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建设冷藏库57座,其中简易冷藏库12座,组装式冷藏库45座,总库容3040吨。按保鲜柑橘3个月,增加价格1.0元/公斤,储藏费用0.1元/公斤,每年能增收273.6万元。
(二)社会效益
1.拉动内需项目实施可以有效拉动内需。大量的产后损失严重侵蚀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基础,也给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带来了压力。特别是我县产后损失大的水果主产区,解决这个问题显得尤为迫切。尤其是我县优质桔橙产品已经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市场前景广阔,但是储藏、保鲜等产地初加工环节的滞后,使得农产品产后损失严重。随着项目实施完成,这一状况有望得到改善。同时增加市场供应量,分批进入市场,提高人民群众消费。
2.带来福祉项目实施为农民带来福祉,农产品均衡上市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当前产地初加工比较分散,大部分为农民个体去完成,多数农户没有条件应用新技术,纯依靠传统、原始的加工方法和储存方法,损失在所难免。加之农产品的生产季节性决定了加工储藏设施使用的季节性。大量的产后损失,不仅严重侵蚀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基础,也给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带来了压力和隐患。因此,通过国家财政的适当扶持,帮助农民改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条件,对于减少产后损失、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通过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的实施,将有效改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条件。由传统的储藏方法向现代化的方式转变,减少产后损失,减少储藏过程中的腐烂变质,减少有毒、有害物质滋生的几率,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三)生态效益
1.环境污染减少传统的存储方式使得农产品在保存的过程中,大量腐烂变质,产生臭气污染空气,导致蚊蝇滋生,传播细菌,危害人类的生活;同时大量腐烂变质的农产品无法处理,必然会增加生活垃圾,带来垃圾污染。
2.健康危害减小传统的存储方式使用大量的杀菌剂和生物调节剂,食用后对人们身体健康带来危害。项目实施后采取冷藏保鲜,大大减少杀菌剂和生物调节剂的使用量,同时健康危害减小。
七、经验与启示
(一)围绕产业基地实施项目
丹棱县水果产业发展突出的丹棱镇、杨场镇、双桥镇作为冷藏库项目的实施地;石桥乡和丹棱镇青龙村是生姜和红薯的产区,作为储藏窖的实施地。项目的实施进一步完善了当地产业发展的深度。
(二)项目与新村建设结合
新村的核心是产业。项目的实施不仅提升了新村的产业水平,同时为新村注入了新的活力;新村配套的交通、电力设施也为项目实施提供了较为完善的硬件设施。
(三)项目与专业合作社结合
当前的农村呈现出农民的老龄化,农地的分散化,农业的副业化的趋势,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虽然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状况也参差不齐,但总体上合作社在农业发展中作用逐步在提高。我们在实施项目中,优先对专业合作社进行支持。合作社建库遇到土地,电力等难题,农林局积极与相关部门协调,帮助完善手续,提高建设进度。
(四)项目与农村经纪人结合
农村经纪人修建储藏设施,不仅储藏自己家的农产品,还收购农户的农产品,而且一年中收贮多种农产品,提高了设施利用率。在项目实施中丹棱县青龙村建设53座2吨储藏窖,这些窖的业主大部分从事生姜经纪与储运工作。青龙村储藏窖的建成集中度高,示范效果明显。
(五)设施技术标准与实用性,前瞻性结合
在项目实施中,设施的技术规范在不改变农业部颁发的《实施方案》的要求与原则下,结合使用特点对不同的设施进行了实用性的修改。
八、建议
扩大补贴范围和数量,让更多有需求的农民和合作社享受到政府的惠民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