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假奶酒泛滥,八成产品用奶精勾兑”、“持证企业勾兑奶酒”……2012年,内蒙古奶酒行业在被连续曝光后元气大伤,跌入低谷。一年后,中国质量万里行记者在呼和浩特、包头调查发现,由于市场低迷,除部分龙头企业仍开工生产外,一批持证的中小企业或进入订单生产模式,或干脆停止生产,整体进入“疗伤期”。但市场上仍有一部分勾兑奶酒存在,有的是前几年的“存货”,有些则是刚刚生产出来的。
市场上仍有部分勾兑奶酒
传统意义上的奶酒是蒙古族牧民用古老的家庭作坊式生产工艺,将马奶或牛奶发酵制作而成。
资料记载,奶酒也是我国最早的酒种之一,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不过,伴随着奶酒的现代产业化进程,奶酒的生产材料和工艺已发生了更适合规模化生产的变化。
奶酒行业资深技术人员王军(化名)告诉中国质量万里行记者,现在奶酒的主要原料是牛奶和乳清。据《奶酒国家标准GB/T23546》,奶酒是“以动物乳、乳清或乳清粉等为主要原料,经发酵等工艺酿制而称的饮料酒”。
按此标准,奶酒只有发酵型奶酒与蒸馏型奶酒两种奶酒类型,且生产原料必须采用乳或乳清,经过微生物发酵后,再进行加工制作所得的产品才能称为真正的奶酒。
王军透露,发酵型奶酒一斤的成本不低于40元。按照国标规定的工艺,15斤鲜奶为原料发酵才能生产出1斤奶酒,15斤鲜奶按当前市价在30元左右;如果是从市场上购买乳清,按当前约2万/吨的价格计算,生产1斤奶酒的乳清成本约为20元左右,外加设备折旧、人力成本,1斤发酵型奶酒的出厂价怎么也得40?50元。
“蒸馏型奶酒的价格则更高,”王军告诉记者,发酵完的奶酒酒精度只有十几度,而蒸馏型奶酒是在发酵的基础上再进行1~3次蒸馏,酒精度越高,蒸馏的次数越多,且蒸馏过程中营养损失较大,这就使得同体积的蒸馏型奶酒的成本高于发酵型奶酒,且度数越高,成本越高。1斤38度的蒸馏型奶酒成本至少也得80元左右。
但据此前媒体曝光,一些中小酒厂们普遍违反了国标中所规定的工艺,而直接使用食用酒精、白酒基酒(或不加入白酒基酒)为主要原料,添加奶油香精等勾兑调制成奶酒,制作简单、速度快,成本低廉,成本最高的也不到10元/斤。
“市场价也只有十几元到三四十元。”
记者了解到,2011年、2012年内蒙古质监部门曾分别对奶酒市场进行清理整顿,并进行过打击伪劣奶酒的专项行动。“一批所谓的奶酒‘品牌’就此销声匿迹。”
不过,6月记者在呼和浩特、包头等地市场调查发现,从十几元一斤到几十元一斤的勾兑奶酒仍然存在。
记者走访发现,在当地一些大型超市,主打的大都是内蒙河套酒业百吉纳奶酒和包头的龙驹奶酒等龙头企业生产的发酵型奶酒与蒸馏型奶酒,前者价格大都在100元左右,而后者的价位在300元左右。
但这些超市、商场也有少量的“低端奶酒”存在。记者看到的一款标称2013年生产的、配料为“鲜牛奶、乳清液”的38°乳香型“牛奶蒸馏酒”,价格只有14元(一斤装)。
“这个价位,应该可以确定是勾兑酒。”王军表示。
记者调查发现,在一些主要面对游客的“内蒙古”特产店,大都陈列着马蹄型、弯把型、马头型和元宝型等富有鲜明民族风情的皮囊包装奶酒,其中绝大部分都是38°左右的“蒸馏型奶酒”,不过价格基本在50元以内。“这些针对游客的奶酒虽然价格略高一些,但应该也都是勾兑酒。”王军分析,“实际是和14元款的奶酒差不多的东西,不过前者主要面向本地,后者面向游客。”
不过,记者注意到,这些奶酒的生产日期大都在2012年以前。而按照这些奶酒标称的地址,记者上门查看的结果是,一些已经关门大吉,一些只有值班人员,“有订单才开工,七八十元一件,一件6瓶。”
特色产业亟需科学规划与资金扶持
“连续几年被曝光假奶酒泛滥,奶精勾兑奶酒后,内蒙古奶酒行业已元气大伤,跌入低谷。”王军告诉记者,“没办法,这就是野蛮生长付出的代价。”
记者了解到,在内蒙古,有奶酒生产资质的正规企业约20家,但目前正在生产的只有几家龙头企业,而且也是苦苦支撑。一些曾经的奶酒品牌如“一代天骄”、“乳香飘”、“元朝”等,或者销声匿迹,或者负债经营。
而此前,这些企业的产能一度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
王军告诉记者,真正的奶酒有“中华XO”之称,富含氨基酸、维生素、钙、锌等人体必需的各种微量元素,且可以像红酒那样加冰、可乐、雪碧和果汁,任意调配为多款鸡尾酒,颇受市场追捧。但大约2003年以后,原先70?80元/瓶出厂价的发酵型奶酒厂商们突然发现,他们的奶酒“卖不动了”,因为几乎一夜之间满城都是奶酒,且价格远远低于他们的成本价,“奶酒的价格渐渐乱了。”
从2003年到2009年,内蒙古一哄而上冒出数量惊人的大大小小的奶酒“生产线”,这些生产线上出来的奶酒,很多是“不合格产品”,“不但堵住了市场的缺口,也堵住了规范企业的生路。真正用奶酒生产工艺生产的企业一度极少,市场上充斥的假酒,反而把真酒淹没了。”王军叹息。
而监管部门对此苦无良策。
对于不符合规定的“三无”产品,特别是没有奶酒生产许可证的产品,质监部门相对容易查处。但在专项检查时大多数奶酒企业往往处于停产状态,专项检查风头一过,他们又开始组织生产;对于那些有资质企业生产的产品,质监部门主要是检查标志、标识是否符合相关规定,如根据国标,标注发酵型或蒸馏型奶酒的酒精度分别不能高于18度、42度。但鲜有企业犯这种低级错误。
工商部门似乎同样有难言的苦衷。记者了解到,奶酒抽一次样的费用最低600元,而一些工商局一年相关经费仅50万元,其中涉及食品领域的抽检种类繁多,预算不足,奶酒的委托抽检难有效率。
而且,委托抽检主要是检测酒精度是否符合规定,难以起到实质作用。
这种情况下,假奶酒的低价倾销和无序市场流动,直接导致正规奶酒经营困难甚至不得不停产。
为了突破这一困境,部分龙头企业被迫推动了奶酒国标的出台。
但“国标仍管不住勾兑酒”,最终使得内蒙古奶酒在全国的声誉遭到重创。
“最近10年,伴随旅游业的发达,内蒙古奶酒行业发展迅速”,王军表示,“这本是一个黄金十年,可惜被野蛮生长搞坏了。”
专家指出,奶酒业作为内蒙古的特色产业,原本可以成为当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但因为缺乏科学的生产规划和专项扶持资金,导致市场混乱,整个产业集群受伤。相关部门还是应该在这两方面下足功夫,重建奶酒信誉。